文明伊始概论
超小超大

黄河文明

公元前两千一百多年前,今陕西东部的黄河流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同住在此,而九黎族的蚩尤部落生活在他们的东部,都是父系氏族部落。黄帝部落性情凶狠,但不是游牧部落,炎帝部落是农耕部落,性情温和。蚩尤部落性质是渔猎部落,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沿着黄河来到黄河中游的华北平原地带。炎帝和九黎族为争夺一块土地而起了兵端,蚩尤打败了炎帝。炎帝向黄帝求援,两大部落联盟,在涿鹿打败了九黎族,史称涿鹿之战,九黎族一部分逃到了长江地带,一部分加入了他们。后来炎黄二帝也起了冲突,因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性情不同,所以这场战争中,黄帝在阪泉打败了炎帝,史称阪泉之战。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臣服于黄帝部落,后来就演变成了阶级。

黄帝,本姓公孙,因居住于轩辕山丘,部落在姬水流域,故又号轩辕氏,改姓姬。炎帝,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故姓姜,号神农氏,后来神农尝百草就是炎帝尝百草,尝到断肠草而死。炎黄部落,和九黎族的一部分人,后来演变成华夏族、汉族。黄帝的部下仓颉,一次夜晚中仰望星空,拿了根树枝,在地上画出了符号,后来仓颉上奏黄帝,用这些象形符号作为表达意思的工具,这就是“仓颉造字”,但这些不是正式的文字,而是文字画。黄帝的妻子又教人纺织,炎帝教人耕种,黄帝本人也造宫室、造船、造弓箭。炎帝又称农皇,走科学路线,教人耕种,传授医学知识。

炎黄部落之后,华北平原又分了许多部落,黄帝的第五代帝挚,封尧在陶,后改封唐地,故尧又名唐尧,尧辅佐挚五年后,二十岁便代替了挚的位置,号陶唐氏。尧命羲和制订历法,测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四时成岁。尧还设立了谏言之鼓和诽谤之木,让百姓畅所欲言。尧年老时,大臣劝他传位于他的不肖儿子丹朱,但他说:“若传位于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利也。”没有传位给丹朱,开创了禅让制。他将目光放在贤能的舜上,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九个儿子都呆在舜身边考察,结果女儿说舜勤俭恭敬,九个儿子说舜礼贤仁德,尧于是就传位给舜。

舜建立了虞国,故又称虞舜。舜举贤任能,发展农业,整顿礼法,制订“五刑”,教人行善,他在位时,人才济济,为了明确分工,开创了官职任命这个先例。但尧禅位于舜这个说法,史书上众说纷纭,很多史书都说舜因尧年老而放权,舜夺了权而囚禁尧篡取帝位,司马光《史记》却说是尧主动禅让。

多种书籍都指出,可能因为当时海平面的不稳定,爆发了史前大洪水。基督教经典《圣经》中,上帝造出了诺亚方舟,让上层人士和大量资源上船而避开洪水。而当时汉地十八省都洪水泛滥,连黄河都经常决堤改道。尧在位时,为了治理这些洪水,任用了鲧。鲧办事果断,却刚愎自用,治水方法是修筑堤坝来抵抗洪水,结果用了九年时间,空耗人力物力,洪水愈演愈烈。尧禅位后,舜便流放了鲧,改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吸取父亲的经验,改用开挖河道疏通洪水的策略,用了十三年时间,带领百姓和同事后稷、伯益等一起开挖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生的儿子启,他也没有在治水中进去抱他一抱,终于将洪水疏通入海,解决了水患和毒蛇猛兽。人民尊称为大禹。《禹贡》说,禹治水时,又考察地理,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汉代分出幽州、并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汉代改为益州)、雍州(汉代分出凉州)。

舜年老时,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也不能担大任,便效仿尧禅位于禹。十七年后,舜在南巡时逝世,葬于南方的零陵。三年丧期结束后,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与商均,但诸侯都不往朝拜商均,反而去阳城朝拜禹。禹不得已,才正式上位,将丹朱封于尧的旧地唐,将商均封于舜的旧地虞,命守祖宗祭祀。禹修建城池,招募军队,将都城定在阳城。禹深感不称职,于是在涂山举行诸侯集会,史称“涂山大会”,在大会上让诸侯指责自己的过失。诸侯看到禹如此谦卑,于是十分敬重禹,禹的地位就于此定了下来。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为了表示敬重,纷纷将“金”送至阳城,以此为贡品。古代的青铜冶炼术冶炼出来的青铜不纯,掺杂许多杂质,此时的青铜器就呈金色,诸侯上贡的其实是青铜。后来诸侯上贡的青铜越来越多,《禹贡》说,为了纪念涂山大会,禹命人将这些青铜铸成九个大鼎,一州一个,豫州鼎为大鼎,象征中央枢纽,因为阳城在豫州,九鼎又放置于阳城。九鼎意味着王权,诸侯每年必须来朝拜鼎和禹,这标志着禹对九州的统一。

《禹贡》是禹所作,标明着九州论和五服制。但葛剑雄《统一与分裂》表明:《禹贡》有致命漏洞,托名禹所作,实则是战国时期问世的。《禹贡》的许多地名、水域、山川等多是战国时代的,大禹岂是预言家?而且禹贡所标明的九州,远大于统治范围和探索范围。按常理来说,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简化,方便交流,《禹贡》若是大禹时期的,应当比《盘庚》难懂许多,而且夏、商、西周三代没有行政区划,怎么可能有九州之分?九州论也不是战国时期的制度,战国仍未统一,九州论要统一后才能实现,所以九州论只是学者的设想。

《禹贡》的五服制也不成立。五服制按地域分,“五百里甸服(直接统治),五百里侯服(诸侯之地),五百里绥服(需要抚慰的地区),五百里要服(边远地区),五百里荒服(蛮荒之地)。”尧的都城在冀州,若按五服制最远就要算到沙漠之地了,而富庶的地方却被列入要服和荒服。所以五服制只是对过去的理想化罢了。

禹在位时,父系氏族部落已经趋于瓦解,私有制开始出现,部落开始走向奴隶制。南方洞庭湖左岸的九黎族后代三苗,为非作歹,禹没有经过其他首领的共同商议,擅自发兵三苗。权力已经开始向禹集中,禹威望日盛。涂山大会后,禹又举行茅山大会。大会开始后,防风氏首领才慢慢进入会场,禹大怒,命令将他当堂斩首示众。其他部落的首领看到了,极为震悚,以后对禹唯命是从,禹已经掌握生杀大权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已经开始贫富分化,同时已经开始有人犯罪。禹认为出现犯罪现象是对百姓的教化不够,于是让各地官吏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可是利益改变了人心,百姓的观念有了质的变化。禹于是制定了《禹刑》,命皋陶掌管刑事,设立了监狱。可监狱这种公共机构,需要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看管罪犯,必须要有人养这些人,于是禹让百姓征缴赋税,这就是征税的由来。

禹年老后,大臣们一致推荐皋陶,可皋陶不久便病死了。大臣们便一致推荐当年和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吃苦耐劳,为人又极其聪慧,可以担当大任。可因为权力的膨胀,禹有了私心,想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但大禹又认为禅让制是先祖的美德,不能轻废。于是,他便把位置禅让给伯益,给了伯益一个虚名,把实权交给了儿子启。启掌了实权,渐渐有了威望。

禹禅位十年后东巡去世,葬在会稽,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当初舜禅位于禹,禹在舜死后将位置让与商均,伯益想效仿禹,于是在禹死后,假意将位置让与启。伯益以为启必不应允,结果启欣然接受,登上王位。伯益得知后,率军攻打启,结果启早有准备,伯益大败被杀。启的上位,标志着在公元前2070年禹即位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就建立了。这表明中国已经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禹的儿子启接受父亲的王位,标志着禅让制成为过去,世袭制变为王朝选举的方式,“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剥削阶级社会开始了。

伟人将全副心血倾尽社稷,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孩子也没有经历过父亲战乱时的苦难,多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之辈。启上位后也和丹朱、商均一样不贤,作下了多条违背祖宗的罪行,有扈氏不满,联合其他部落起兵攻打启,结果失败。伯益和有扈氏的前车之鉴,使其他部落的首领不敢轻举妄动,服从夏王朝的统治。

启在位时,恣意挥霍,搜刮民脂民膏,建设宫室用来享乐。享受的同时,他也效仿禹开诸侯大会,不过仪式比禹时的涂山大会威风多了。以前,尧、舜、禹巡游都是为了探查民情,体验民间疾苦,而启则不同。启每次巡游,都是极尽享乐,剥削人民。启贪图享乐,常年不理朝政,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于是各地叛乱四起,夏王朝虽然平叛成功,但已元气大伤。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没有体验禹治水的艰苦,也没有体验启征讨有扈氏的辛劳,他只会贪图享乐,在娱乐上总能整上新花样,治国安邦则一窍不通。太康最喜欢打猎,常去野外打猎,最少几天,最多甚至一两月,朝政无人处理,夏朝岌岌可危。东夷族,是生活在夏朝东部的渔猎民族,其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太康如此玩乐,认为此时就是发兵夏朝取而代之的好机会。于是,大军浩浩荡荡开往阳城。太康与其弟仲康这时出了阳城,渡过洛水打猎去了。于是后羿便占领了阳城。

太康与仲康,乐不思归。不知过了多少天,仲康向太康提议,乘船沿洛水而下,一边打猎一边观景,太康大喜,立马乘船而下。当他们来到阳城附近的河岸时,岸边士兵林立。太康大惊,命手下去探查情况,才得知阳城被后羿占领了。太康后悔自己荒废朝政,才导致后羿得逞,差人往后羿处,请求给一个安身之地,后羿不允,只让仲康回来。太康只得回到山林,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死在了荒郊野外。

仲康归国之后,后羿仍不敢篡位,立了仲康为王,自己掌握大权,当仲康的助手。等仲康一死,他的儿子相即位后,后羿立刻把相废了,赶出夏朝,自立为夏王。后羿重蹈覆辙,本来就是渔猎民族出身,自然也喜欢出外打猎,把政事交给自己的同族心腹寒浞。寒浞背着后羿收买人心,时机成熟后,在一次后羿打猎归来后杀了后羿,夺了夏朝的王位。

寒浞为了稳定自己的王位,下令追杀之前的国君相,以绝后患。相被诛杀,他的妻子后缗正有身孕,在追兵到来之时,不得已钻了墙洞逃脱,逃往娘家有仍国。有仍国国君接纳了后缗。后缗后来生了一子,名为少康,又被称杜康。少康逐渐成长,大才在身。寒浞过了十多年的安稳日子,偶然知道夏朝王室仍没有断后,而且正居住于有仍国。他立马派遣使臣及一群武士捉拿少康。

少康逃到了舜后代的有虞国。有虞国国君痛恨寒浞,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把国内的一块土地给了少康,让他为父报仇,光复夏朝。少康便招贤纳士,整顿兵马。有位叫伯靡的老人来投奔少康,说自己在国君相死后,带领一部分夏朝遗民隐居山林,至今已经几十年,虽年老而智慧仍在。少康就在伯靡的辅佐下,打到阳城,阳城守城士兵痛恨寒浞,打开了城门。伯靡杀入王宫,杀了正在享乐的寒浞。后羿和寒浞几十年的横征暴敛,使夏朝一片萧条。少康上位后,恢复生产,体恤民众,颇有大禹遗风。他还派契治理黄河,派后稷的后代管理农业。少康为了王室的稳定,把嫡子留在身边培养,把庶子封到了江南。这次夏朝复兴,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是桀。桀极其聪慧,力大如牛,但贪图享乐。桀攻打有施国,有施国国君知道桀好色,便将国中美女妹喜送给桀。桀得到妹喜,立刻撤兵回都,有施国幸免于难。桀回都后,命人建造宫室,因为宫室高到快要倾倒一般,故得名倾宫。倾宫里白玉雕成墙壁,锦绣作为地毯,象牙嵌在走廊中。桀和妹喜厮守在倾宫中,大臣被阻挡在外。一次京城大地震,有人假托此事,说桀贪图享乐、剥削人民,天帝才将这场地震降下来。桀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太阳不塌,夏朝便无事。有位勇敢的大臣上谏,说百姓将桀当为太阳,不过他们愿意和太阳同归于尽,再不行善事太阳会塌下来。桀说:“即使天将亡我,我也不想让你看见我的灭亡。”,命手下人将大臣的眼睛挖去,丢在酒池肉林。

桀看着大臣的尸体,又看着烈日似火,丝毫没有意识到覆灭夏王朝的人已经开始崛起了。

尧舜禹时期,有个人叫简狄,在一次洗澡时,春燕丢下一个蛋,正好砸在她的口中,她疏忽便把蛋吞了,后竟然有了身孕,生下了契——就是少康命治理黄河的契。契因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契族故名商族。契带领商族迁到了黄河中下游一带,商族后人便把春燕当做神鸟供奉。契的后代一直秉承契的治理理念,商族日益强盛。夏桀时,商族首领是汤。

汤爱戴百姓,商族人民生活富裕,而夏朝人民苦不堪言。现在的商仍然是夏朝的附属国,但实力已经可以和夏匹敌。汤开始和宰相伊尹谋划灭夏的大计。夏桀注意到商的崛起,将汤囚禁,宰相伊尹给桀送了许多礼物,并表明汤无反意,汤才得归国。为了削弱夏朝的力量,汤先攻打夏朝的得力盟友韦国,韦国在政治上和民生上都很失败,一触即溃。夏桀大怒,又被汤的使者和礼物劝解了。汤大量救济韦国国民,拉拢了民心,又使周边小国纷纷归附。汤用同样的方法打败了顾国,准备兴兵昆吾国时,伊尹劝汤先停止给夏朝纳贡。

桀大怒,命昆吾国、九夷国兴兵伐商,汤又派遣使者,携带比往常丰厚几倍的贡品,桀又打消了讨商的主意,让昆吾九夷罢兵。此时,夏朝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尽失,只有昆吾国仍死心塌地。第二年,伊尹劝汤故技重施,将上贡的粮食全部库存。桀等到近冬仍没有收到纳贡,再次大怒,命各国起兵伐商,但只有昆吾国出兵。汤亲自举大兵,先灭昆吾国,再在鸣条击败夏军,史称“鸣条之战”,桀逃到巢湖之南,后死于山中,夏王朝灭亡。公元前1600年,汤定都亳,建立商王朝,将夏朝遗民迁往杞,明确了“景亳之命”,正式确立了商朝的统治。

汤定了太子太丁,但太丁先汤而去。汤病死后,葬在桐宫,由汤的次子外丙即位。但太丁的儿子太甲却先夺权,先外丙一步即位。太甲登位几日,造恶三千余条。宰相伊尹本辅佐太甲摄政,见太甲不贤且暴虐无度,便将他流放到桐宫,想想爷爷的辛劳,反思自己的过错,并连续写了《伊训》《肆命》《伹后》让他反省。伊尹又复立外丙和汤的三子仲壬即位,但两人也年老不堪,六年间先后去世。伊尹见无人继承大位,又看太甲重新悔过,便迎太甲回亳,将大权交还太甲。伊尹也流芳千古,成为一代名相。太甲回亳之后,创立了商朝的第一次中兴,本人也在去世后庙号为“太宗”。太甲有两个儿子,长子沃丁,次子太庚。沃丁八年,伊尹去世,沃丁用天子之礼葬之,自己服丧三年。沃丁去世后,弟弟太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戍、雍已先后为王。

小甲在位时,商朝便开始衰败,太戍即位后,任用巫咸理政,修行德行,扭转了小甲一朝的落后。太戍后而雍已即位,但雍已极其不贤,远不如其兄太戍,商朝复衰,诸侯大多背叛了商朝。太戍一朝的繁荣,让太戍三子想复兴商朝,于是太戍一子中丁,夺了雍已的王位,遭到王朝内部大多数人的反对。中丁上位第一年,诸侯率大军攻打亳,中丁却放弃了亳都,迁都于嚣保住王位!中丁死后,他的弟弟外壬抢夺了中丁的王位,导致邳人、佚人叛乱。外壬之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又夺了哥哥王位。河亶甲收复了外壬时叛乱的邳国,又用兵让佚人臣服。商朝第三次衰落了,河亶甲为了缓和王室矛盾,将国都从嚣迁到相。河亶甲去世后,中丁之子祖乙夺位,又将国都迁到了邢,任用巫咸之子巫贤为相,政权趋于稳定,商朝第二次复兴,祖乙传位给儿子祖辛也平稳多了。祖辛之后其弟沃甲即位,沃甲之后是祖辛之子祖丁即位,祖丁四子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为王。祖丁之后,沃甲之子南庚夺权即位,三年后又将国都从邢迁到了奄,六年后阳甲夺权即位,至此祖辛一系才代替沃甲一系,开始稳定下来,但王位争了一百多年,商王朝开始第四次大衰落了,国力锐减,版图缩水,边境不稳。阳甲即位四年后去世,才是繁荣的盘庚一朝。

从太庚开始到盘庚一朝,包括盘庚后面,这种“兄终弟及”哥哥去世,弟弟即位的局面从来没停过,历时一百多年,商朝复兴三次,衰落四次,是商朝历史上著名的“比九世乱”。太庚三子开了前例,破坏了嫡长子世袭制,导致他们的后人相互争夺王位,国都四迁,诸侯不前来朝拜,反而起兵而攻打,真可谓混乱至极。

盘庚一朝终于稳定下来了。盘庚一朝时,王位争夺留下来的矛盾太深了,为了缓和矛盾,盘庚决定迁都到殷。殷土地肥沃,奄常有水旱灾害;殷地未开发多少,奴隶主到殷地无法过分享受,矛盾缓和;王位争夺导致的叛乱势力多且强大,迁到殷地可以避免他们的攻击。有这三大优点,盘庚就将都城迁到了殷。迁都遭到奴隶主的反对,盘庚于是撰写《盘庚》三篇,在大会宣读上、中两篇表明态度,奴隶主不得不服从。到了殷后奴隶主又开始躁动,盘庚又宣读下篇,稳定了众心。

盘庚一朝时,青铜器具大量普及,青铜业规模宏大,制作水平高超,农业生产显著提升,作物多是稷、黍、水稻、小麦。农业生产已经运动到了合力耕种和火耕,掌握粪便肥料技术——一项领先世界几千年的技术。农业还有一个分支:酿酒业。从杜康发明用米酿酒后,酿酒技术普及,商朝人嗜酒成风,当年太甲在没有祭祀先祖的时候喝酒,也是他被伊尹流放的一个原因。酒在上层贵族里多是祭祀祖先或者摆宴席的,下层人民则无顾虑。黄河中下游一代气候温和湿润,在这一带种植了大量的桑树,蚕桑业蓬勃发展,奴隶主们命令奴隶饲养家蚕,抽出蚕丝,用陶制纺轮织成衣服,供奴隶主穿戴。

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是殷的废墟。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龟甲、兽骨。这些骨头上刻着甲骨文。自仓颉造字以来,文字就从最初的文字画演变为一套有完整体系的甲骨文。盘庚迁殷后,经常烧龟甲、兽骨,看骨头上的裂痕,裂痕称为卦象,烧骨头称为占卜。占卜之后,主何吉凶?他们便把结果用甲骨文刻在这个骨头上,故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的动词用在宾语之前,甲骨文分九种词性,即名词、代词、量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连词、介词、助动词。这表明商朝之后,华夏文明已经开始用文字记载了。

盘庚迁殷后两百多年,商朝都未曾迁都,于是商朝也被称为殷商。祖丁之子小乙后来即位,他又传位于儿子武丁。武丁在位时,商朝四处征讨,殷商进入全盛局面,史称“武丁中兴”。可武丁死后,商王朝的实力急转而下,后任的统治者奢靡无度。

商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商纣,原名帝辛,可谓昏庸无度。商纣王的庭院里酒作池,肉作林,这就是“酒池肉林”的由来,他还宠爱美人妲己,犯下了许多罪行,整日在庭院寻欢。商纣暴虐,许多人反对他,妲己就让纣王制定了“炮烙之刑”。炮烙之刑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将柱子烧红,将柱子置于高处,让人站在上边走动,下边放木炭,受刑人要么被烫死,要么被木炭烧死;一种也是将柱子烧红,把受刑人绑在柱子上,将其活生生烫死。纣王还有一种“虿盆之邢”,先刨一个深坑,再往里面丢毒蛇、蝎子、蠹虫等等,然后把受刑人丢下去,活生生被咬死、毒死,变为一具白骨。他还有众多刑法,比如将人剁成肉酱、把人杀死又晾成肉干、将人的鼻割下来侮辱他。纣王和妲己,就站在一旁,看着于心不忍的执行人开始对他人行刑,以此来取乐。为了看正在生长的胎儿,他把孕妇的肚子剖开;为了知道农夫冬天过河脚不怕冷,他将农夫的脚割掉,敲下骨髓观看;叔父比干来规劝他,他却说:“人言圣人之心何其伟大,今日我想观看叔父的心脏如何伟大。”即刻命手下将比干心脏挖出来观赏;他又将亲戚箕子囚禁,把哥哥微子启逼走。

纣王的行为引发天下公愤,此时又一支民族崛起了。

禹时后稷的后代公刘,将周人迁到了今陕西豳山一带,由耕牧结合体变为农耕民族,到古公亶父时周人迁到了渭河流域、岐山南部的周原。周原受渭河滋养,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古公亶父在此地修建城池,建立周国,国力逐渐强盛。当时的商王武乙也像桀一样注意到了周的强盛,为了保全部族,古公亶父和商朝建立稳定的联盟关系,商为主周为次。武乙正在将神权政治过渡到王权政治,意图把大权抓在手里,但成效不大。而古公亶父在和商朝的交流中,也接受到了商朝的天命理念。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偏爱三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有意把位置让给季历,逃往了江南一带,与本地氏族结合,建立了吴国。此时周国已经有灭掉商朝的想法,吴国的建立是周国往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的标志。季历在位后,严守父亲的规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被武乙的儿子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朝重要的诸侯之一。周国、吴国在商的庇护下,吞并其他小国,而且多是亲商的国家,引起了文丁的猜疑,假意传季历来商朝受封“西伯”,等季历到达殷则将其软禁并捏造罪名杀害。季历死后,季历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继承了季历的西伯位置,故称西伯昌。

姬昌在位时,周的国力不及商,故而发展生产,制定了“有亡荒阅”,大肆搜捕逃跑的奴隶,得到奴隶主的支持。但商纣王也怀疑姬昌,像桀一样将他囚禁在羑里,还杀了姬昌的儿子,烧成肉汤让姬昌喝下。周人用金银美女贿赂商纣王,姬昌才得归国。姬昌归国后,先请来了“愿者上钩”的姜子牙作为军师,讨伐了密须、崇国等国家,深入到商朝范围,此时灭商轻而易举,但姬昌在准备讨伐纣的时候去世了。后人称姬昌为周文王。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即位,即为周武王。武王继承祖父、父亲的遗愿,命姜子牙为军师,命弟弟周公旦辅佐自己,修建都城镐京(今西安),在孟津与诸侯会盟,将文王的牌位放在车中间,表明自己是受文王所托。诸侯知道文王的仁义,于是服从了武王。

武王在孟津会盟后,认为还需等待时机,未可出兵。商纣王杀死比干,许多商臣都来投奔周,武王认为时机已到,写了一篇《泰誓》,陈述了纣王的罪行。武王先沿渭河而下到达了孟津,在孟津举行誓师大会,痛斥纣王的罪行,大军士气旺盛。商纣王大慌,立即组织了罪犯和奴隶,拼凑出几万大军前往对抗。结果这群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周军在朝歌的牧野大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商军倒戈,商纣王立刻回到殷。纣王看见救国无望,将金银财宝等堆在宫室,自焚了。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

武王灭商之后,以古公亶父将族人迁往周原为由,将国号定为周,周王朝建立。武王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剩下的诸侯国都兼并了。公元前1045年,武王开始实行分封制,将人封在各个土地上,按宗法将兄弟封在富裕的地方,将炎帝后人封在焦、将黄帝后人封在祝、将尧的后人封在蓟、将舜的后人封在陈、将禹的后人封在杞,又将姜子牙封在营丘,即齐国,将伯祖父太伯、仲雍二人的后人周章封在吴,正式成立了吴国。周公旦又劝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笼络殷商遗民,武王就将武庚封在朝歌,命守祖宗祭祀,让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人监察武庚,史称“三监”。

自武王分封诸侯后,周朝的青铜业继商朝的成就,蓬勃发展,规模较前代更浩大。诸侯便让工匠用青铜铸鼎,在鼎上用文字纪念文王、武王的功德,顺便提升自己的价值,刻画自己的功绩,用来代表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当上诸侯是当之无愧的,类似后世的官印。贵族向天子进贡,也会铸鼎纪念,表明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而刻在鼎上的文字,后世称之为铭文,又称金文。

武王分封诸侯后两年去世,儿子诵即位,但诵才十三岁,周公旦便承担了辅佐诵的重任。诵即为周成王。周公旦善于内政,治理得当,周朝一片繁荣。古公亶父时,周受商朝的天命理念影响,周公旦就利用商的天命理念,利用并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周王是天派下来的儿子,即为天子,于是商纣王就是最后一个人王,周武王就是第一个天子。创立了周礼:商朝因兄终弟及而导致的比九世乱,为了避免兄弟相争,周公旦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子才有继承资格,为了让嫡长子继承制这套宗法稳定下来,周公旦确立了各等级的服饰、祭祀、宴饮、朝贡、婚嫁、殡葬、占卜、会盟等等制度,这一系列规定,就是孔子后来所提倡的周礼。周公旦又制定了法律,在舜的五刑的基础上,每一刑都有五百条。这一系列规定,就造成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现象。周公旦又对殷商遗民软硬兼施,成功降服了殷商遗民。

武王在世时,周公旦就劝他修建东都,但武王认为不能走纣王老路大兴土木。周公旦制成周礼后,便离开了镐京,危机来临。管叔鲜是武王弟弟,按商朝兄终弟及的习惯,他应该即位为天子,而现在却是诵坐了天子位,蔡叔度又因分封的事对周公不满,霍叔处又看不惯周公旦摄政,于是武庚便利用了这个机会,联合三监,勾结东夷部族,趁周公旦离开了镐京,便和三监打着恢复殷商的旗号反叛,史称“三监之乱”。镐京的地理位置偏西,当年周公旦劝武王修建东都正是为此,而周公旦也因此耗费了大量物力和人力,东征平叛。武庚被杀,管叔鲜斩首,蔡叔度流放,霍叔处被贬为庶人。三监和武庚没了,他们的土地也要分封另一个人了。周公旦就找来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将他封在商丘,即为宋国,又把朝歌一带的地封给自己的九弟康叔,即为卫国,又派几万军队驻扎,史称“殷八师”。为了加强周朝与东部的联系,周公旦就开始营建东都洛邑,洛邑后来为洛阳,是天下之中,绝佳的地理位置。

先前,周公旦将大量的殷商遗民迁到洛邑,这次营建东都,周公旦对殷商遗民宣称,“这是上天让你们建造的,这是你们的福气,你们要建造东都,才能保住你们的一切。”洛邑的成周城,又驻扎着“周八师”,镇压殷商遗民,随时征讨东部、南部的叛乱。东都建成后,镐京一带则被称为“宗周”,洛邑一带被称为“成周”,周朝就有了两个都城。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去世,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去世,其子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从周成王即位,公元前1042年到周康王去世,公元前996年这四十多年,周公旦定制的刑法极其少用,天下无事,周公旦还政周成王后,成王和康王励精图治,开创了周朝“成康之治”的局面。周昭王在位时,成康之治的繁荣使得昭王有条件三次南征荆汉,最后一次班师渡过汉水时,天灾来临,三军覆灭,周昭王溺水而死。周昭王之子姬满即位,是为周穆王。周穆王继承昭王的事业,西征犬戎族,南征荆蛮,东部的徐国反叛,周穆王东征得胜。连年的战争,使周朝的版图扩大,有力得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穆王去世后,周朝开始衰落,西北的犬狄族兴起,不断骚扰周朝。周懿王时,犬狄打入关中平原,懿王不得已迁都犬丘(今咸阳)。到周厉王在位时,周朝大乱。周厉王重用荣夷公,让荣夷公肆意搜刮财产,百姓苦不堪言,在公众场合议论厉王。周厉王于是让一群卫巫监视,专杀议论王室的人,导致人人自危,道路以目。召伯虎劝厉王收手,厉王不听,但至少没有处罚召伯虎。终于,百姓拿起了农具斧头,发动暴乱,史称“国人暴动”,奴隶见城中大乱,也纷纷逃走了。周厉王问荣夷公对策,荣夷公说无能为力,于是周厉王就带着荣夷公和几个宫人逃出了王宫,到了彘躲避追杀,最终死在了那里。

愤怒的百姓砸开宫门,见周厉王已经逃走,就立马去召伯虎家,抓住藏在召伯虎家的太子静。召伯虎忠于周朝,将自己的儿子带出去冒充太子静,哀求不要伤害,结果百姓对召伯虎的儿子拳打脚踢,召伯虎看着自己儿子的尸体痛哭。之后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召伯虎和周公旦的后人周定公同掌朝政,号为共和;一种是卫武公共和伯来平叛,最后入主都城,行天子事,故称共和行政。

厉王在彘生活了十四年,最后因病去世。这时国内发生了旱灾,周定公提议让巫师占卜,巫师假托卦象,说厉王不得人心,但他死后周朝不能就此终结,故而天神发怒。周定公故意问太子已经在十四年前就死了,巫师却说卦象表明太子还活着,正因有人不把他泄露,天神才发怒。召伯虎跪下坦白,称用自己的儿子替换了太子静。于是,太子静登上大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打退了犬狄,都城迁回镐京,平定了楚国的叛乱,周朝再现繁荣的景象,史称“宣王中兴”。宣王晚年干涉鲁国内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诸侯不快,宣王又到处征讨,招致大败。周朝再次衰落,灭亡无法避免。

周宣王于公元前782年去世,其子姬宫湦即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执政时期是周朝三百年来最昏暗的时期,幽王任用虢石父为非作歹,又宠爱褒姒,废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不爱笑,而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求救用的烽火,使诸侯空来救援,幽王屡次使用,屡试不爽,事后又不对诸侯好言宽慰,失了信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宜臼逃回申国,请求申国支援。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尽起大军打入镐京。周幽王命人点燃烽火求救,但诸侯已经不相信周幽王了。周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被俘虏,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因都城在镐京,镐京偏西,故名西周。

镐京被占领后,郑、卫、晋等诸侯军队才匆匆赶来。申侯于是联合各诸侯军队,将犬戎打出关中。郑、卫、晋等诸侯立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宜臼将都城迁到之前修建的东都洛邑,因为洛邑偏东,故周平王开创的周朝,史称东周。镐京的西周遗民,还有之前的王公大臣,特别是虢公翰,拥立了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于是周朝开始二王并立,但诸侯大多数承认他们拥立的周平王。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武王时,分封的诸侯都是关系亲密,共同守护王室,抵御外族入侵的。但周公旦的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诸侯也可以世袭。老一辈诸侯的关系亲密,但往后传几代,关系便渐渐疏远了,再往后传几代,已经形同路人了,要是再往后传,就已经是为了利益而各起兵端的春秋战国时期了。周平王的东迁,表明周朝已经是外重内轻,王室衰微了。此时不是周朝当家做主了,而是诸侯国各有一套说法、一套动作。这一迁都,诸侯国开始藐视王室,开创了近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混战局面。

文明伊始概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军营体验生活 连载中
军营体验生活
米落婷
0.1万字2年前
寻玺 连载中
寻玺
皓夜当空666
简介:传国玉玺,由和氏璧磨刻而成,自秦始皇之后相继易主。我郑昂受超时空研究所博士之托,和几个同伴寻找传国玉玺。殊不知,背后竟有更大的阴谋……
1.4万字2年前
光明:中世纪 连载中
光明:中世纪
御灵_
简介:文明与和平的时代会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千禧,见证一个又一个旧世纪的结束,他们最终都会迈向光明,得到上帝的救赎,获得重生(注:本文章纯属虚构有绝对的不真实性,重复一遍不要把他当做正经历史!不要当做正经历史!)
9.0万字1年前
远久的故事 连载中
远久的故事
糯米团g
简介:这个讲速时代发展,世界为之而变化,星云更替在漫漫长河历史中,我能见证这历史的一刻,是我的荣光,奋勇杀敌的战士,无催不坚的科学家,永不泯灭的人群,那是我的信仰,那是我一辈子的光,历史的长河中,历史永久长存,我独自一人漂泊在荒芜飘渺的湖泊,只有我知道,那是历史的孤河
6.4万字1年前
曹植:烟花诗人 连载中
曹植:烟花诗人
无珠
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0.1万字12个月前
系统带我回二战 连载中
系统带我回二战
用户7817981969
0.1万字1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