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百事哀,日子也因为柴米油盐离了心,母亲方佩茹带着宝贝儿子改嫁二婚男。
直到一次大病,接到医院病危通知,林梦娥才知道,母亲跟那男人结婚没多久被家暴,打坏了身子,离了婚,也不敢改嫁了,因为太爱面子,一直没敢让他们知道。
从小到大对母亲很陌生的林梦娥因为血亲责任,大老远跨省去照顾年迈的母亲。
小时候对母亲没有一点印象,最清晰的一次,却是长了老年斑、黑白发丝夹杂的老妇形象。
方佩茹哭得悔恨,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居然是亲生女儿。
自己平日最宝贝的假儿子,是老天爷派来惩罚要她的。
也许是人到中年了,林梦娥也恨不起来,几番劝说下,带回老家,希望老俩口相互扶持,过完最后的日子。
“爸爸,你昨天生日有吃红鸡蛋吗?祝昨天的爸爸,生日快乐哦!”
电话那头,林朝南像被人点了穴道,女儿的声音奶萌奶萌的,软化了顶梁柱的心,瞬间红了眼眶。
也就他亲妈才记得他的生日,只要在家里,就会宰鸡煮红鸡蛋给他过生日。
良久,电话里的声音沙哑,“嗯~吃了,爸爸过几天放假就回去看梦梦,你在家乖乖的,要听大伯娘的话……”
周开阳在一旁听,这父女俩五分钟都崩不过几句话的,该说的一个字都没说,直接一把抢过电话。
“叔,你不知道,何艳霞可坏了,老是打阿妹,头上还缝了几针,你再不回来,阿妹就要被打死了……”
“臭小子,别胡说”,王桂英抢过电话解释,“朝南啊,别听那小子乱说,不过,我还是劝你把女儿带身边好点,我就没见过她穿过一件好衣裳的……”
林梦娥内心叹了口气,说了有什么用,又不是不知道,把兄长当亲爸一样孝顺听话,几句话训他就没了声,性子太懦弱,根本保护不了家人。
长大后,林梦娥长期劳力干活,身上的肌肉都练出来了,每次闹事,直接跟那一家人干起来,大不了十八年后还是个女汉子。
林朝南听了眉头紧皱,他哪可能不知道孩子经常被大嫂苛责,可是大哥说了,哪个孩子不被教育的,那以后大了,不反了天。
老婆也因为小宝是大嫂娘家亲戚那边送来的,没花一分钱,对方佩茹来说就是大恩人,更不会说半个不字。
还好心的出主意,在外面呆两年再回老家,小宝就是她生的,有了儿子,村里人就不会戳他们夫妻没有后的脊梁骨了。
方佩茹是方家的第六个女儿,被过继到没有女儿,只有四个儿子的大姑家,从小的观念是必须生儿子,才能过上好日子。
村里头没有女儿的人家,也会认个干女儿或者养一个,没有几个是因为喜欢女儿才认养的,只是为了日后多个关系走动。
方佩茹打记事起,就觉得自己命苦,每天不停的干活,上山砍柴、下地种东西、喂鸡喂猪放牛、挑水插秧…
初中没读完就迫不期待外出打工,见识了城市风光,心里扎根城里的梦就停不下来了,直到认识了温文儒雅,当时还是主管身份的林朝南,她觉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对方是个外地人,工作体面,嫁给他再也不用耕种,正好又对上远嫁后,就能断了娘家关系的念头,主动出击,没多久就有了身孕。
匆忙领证,没有婚礼没有祝福,生下的是女儿,娘家跟她最好的亲五姐来看她,看了那两间土房子,说她太心急了,再差也要嫁个有平房的。
方佩茹跟亲姐打包票,说以后在城里买房,她才不会在山里呆。
一出月子,就把孩子丟给了家婆和新进门的小婶子带,说会每个月打钱回家的。
因为接生婆的一句话,方佩茹整个月子就没开心过,“可惜,长得挺俊的,要是个小子就好了。”
村里人闲话,听说方佩茹家生了八个女儿,才得了一个弟弟,怕是会遗传,生不出儿子。
方佩茹第三年没怀就跑到医院检查,两夫妻都有问题,一个弱精,一个输卵管堵塞,还有瘤子,保守治疗,方佩茹整个人疯癫了。
直到偷偷抱养了一个男孩,她又好了起来。
林梦娥的名字就是方佩茹的心魔,做梦都想要儿子。
对于这样的亲妈,懦弱的父亲,林梦娥也不知要如何改变,但对自己的未来,她势必不会顺从。
都说她眼光高,挑剔,试问那个正常的男人会要一身键子肉,脸又臭,说话嗓门大,长得像个男人的老婆。
不是她不想嫁,是嫁不出去呀,连六十岁的鳏夫看了她都摇摇头,怕一言不合,被她打死咯。
“妈,朝南叔怎么这样胆小的,自己女儿被欺负成这样,就算了?”
王桂英摇摇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还好他男人和儿子都护着她,听到林朝东说小孩子调皮被教育很正常,没事的,心都寒了。
气压低沉,还是孩子心的周开阳想不通也不明白,直到看到一家小店,眼睛发亮发亮的,不开心,就吃东西呀。
指着那家小店,“妈,我要吃那家的肉丸米粉。”
“就知道吃,期末给我考及格咯。”
“妈,我可是年级前三,你太瞧不起你儿子我了。”
“就你话多,还不赶紧,家里一堆活呢,你爸等会要回家了。”
这小店在镇上人气很旺,每次街日或者上学日,都是挤满了人。
今天比较萧条,周末,又不是街日,生意比较淡。
林梦娥上初中时,是五块钱一碗,四颗肉丸,出去打工后回来,涨成二十块四颗肉丸。
而如今,才两块,六颗大肉丸,米粉也好吃,这个时候的份量跟味道是最好的时期。
闻着那股馋人的肉香味,林梦娥勾起了回忆,这小店屹立不倒几十年的。
后面也成小镇的本土特色,带动了小镇的经济发展,因为儿时的味道,也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有闻名打卡的,也有忆往昔,特意寻这个味道的。
更绝的是,有了名气后,老板把店开去一线城市,半年不到,亏本返乡,重新支起路边摊,没多久,回本清还债务。
这一折腾,认清了,只有呆在老家才能兴旺,传了三代也没敢开出镇外,客户也死认独家品牌店,老客户宁可预约两个月,也不吃别家的仿店。
签到系统,我失业爆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