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盈利而存在的书店,却代行了图书馆与休息室的职责,夜深人静之时,柔和的灯光下看得人人手捧书卷,听得沙沙拈书声,想必是一幅诗意且光明的图景,令人心生愉悦。
对待读书有着严谨、大气态度的人,对待文化就会自然而然生出敬意与使命感,工作人员敞开大门,悦纳四方来客,就更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包容比自由更重要。”胡适如是说,放在此处,亦有十分合适之感。书店的包容是对读者的尊重、对书的敬意,引申来讲,是对文化的传扬的主人翁意识。要丰富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最根本还是在个人,是“国民性的问题”,不愤世嫉俗,不盲目批判,不对人均读书量远低于他国的数字指手画脚、大吐口水,书店无疑是以建设者、耕耘者的身份默默践行心中的理念的。多几个脚踏实地的建设者,文明的星火也便绚丽明亮几分,书籍也将如细水温润于我们心灵的土地以生机与抚慰。
那么,我们之所以还将此类事件当作“正能量”传播,感动、赞美之余,或许还应思考这是为什么。除去书店方的优秀品质与极高的道德素养,或许是因为这太不常见了,非常之事才称得上“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是“全民阅读”意识远未普及的现实,是图书馆与政府的失职,并非严苛,只是阅读关乎个人根本,对待阅读,实在马虎不得、大意不得。没有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吗?没有流浪人员的救助站吗?有,但是不够,如果全程图书馆遍布大小街区,如果救助站普及或流动运行,夜读的市民便可更方便与快捷地享受阅读,流浪者与拾荒者也可得到更优质的帮扶,所以事不在“能不能”,而在于“好不好”“够不够”。如何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政府”,如何打好“全民阅读”这一仗,关键就在于如何协调与统筹安排,使读书资源在最大化利用的同时惠及每名群众,是根本方针。
古语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同样,文化发展离不开阅读,国家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进步。文化发展,则国人有底气、有骨气,心向正义,居庙堂而忧民,处江湖而忧君。文化的繁荣昌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大的体现,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新殖民论”最强有力的反驳,是让世界承认中国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知悉自我理想、自主选择人生的能力,故而“以人为本”莫过于此矣。
路途虽漫长,但明亮未来的目的地已经被定位,展望之后回顾,是时候拿起你手边的书了。愿希望与每一位读者同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素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