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士兵的编制一直都比较混乱,主要是分为旗兵和汉兵两个部分。旗兵是清军入关前的原始编制,而汉军则又可以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因所建立的时代不同,因此要分好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人数不同,建制也有区别。
大清军入关前的兵制
清军在初期的兵制很简单,就是分为四个旗军,努尔哈赤当年建成军制,已旗镇为主,共分为黄、白、红、蓝,四旗,这是满清初期兵制最原始基础。
这时期每旗拥有25牛录,一牛录三百人,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将官为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将官为固山额真,也就是一旗7500人旗镇战时为兵,闲时耕耘。
后来到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改为八旗军阵,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满清八旗军制成型,这一军制一直沿用到满清灭亡。
这时候每旗拥有的牛录数就比较混乱了,导致有些旗有2、3万人,而牛录少的旗才一万多一点。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满清占领辽东地区,迅速崛起。八旗军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增设蒙古旗、汉军旗。蒙古旗、汉军旗的人数界定,就更混乱了,具体数据都不太详细。
绿营兵人数一直都很飘忽不定,顺治年间天下初定,人数众多的绿营就成为了维系国家的主力,最高峰时期,绿营兵总人数达到了60万,每营人数多时500-600人,少时只有200-300人。
汉军旗与汉兵营不同,汉军旗属八旗军,入八旗户籍享有满人待遇,而汉兵营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清早期,八旗军制与绿营,就是当时主要的正规军。
到康熙年间,还出现了一个兵种,这个兵种存在时间很短,但作用很大。
就是包衣奴兵,包衣奴兵的出现其实是不得已的事情,康熙初年爆发三藩之乱,汉军旗主力基本全在这三藩手中,满洲八旗大多分散在全国各地,清朝根本就没有兵源去平三藩,后来在无奈之下,弄出了一支由包衣奴才组成的军队。
这支包衣奴兵人数不多,总共就四五千人,但在重酬之下,区区数千人却在平三藩当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拥有60万人的绿营兵,说完大家就知道为何以营为单位了。这60万由汉人为主体的绿营兵,部署于各行省中,他们以营为单位。但清朝的作战营单位不同于我们现代一个营大概的编制为200-300人。在清朝一个营有多少人,主要还是看驻守地区的重要度及难易度来决定的,从两百到数千人不等。且清朝的军队不会像我们现代一样,以师、旅、团等为作战单位,成建制的驻扎在某一地区,一般是以几人、几十名不等,分布在驻防的各地。比如某营额定的兵员数为4100人,但可能是兵勇驻守在碉卡关哨台有几百人。
“看来,皇上还是很重视这一次的派兵吧,虽然只是最小的一牛录,但是,人数也算比较多了吧”李德全小声嘀咕道。
带着空间的若曦重来一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