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永乐年间么?
康熙闻言愣了一下,也是呀永乐皇帝在世之前可是有下过大雨洋啊!这就想的通了。
康熙:说说你们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别给朕说是野史传闻一类的野史不可信,这一点朕还是知道的。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一切要从明朝的那场皇室内战说起。建文四年(1402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得皇帝宝座,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虽说如愿以偿,朱棣却从此患上两大心病:一是自己“得位不正”,恐被天下士人唾骂;二是建文帝生死不明,且传闻已出逃海外。
为消除这两大心病,朱棣大肆残杀建文旧臣,并篡改史料,以图堵住悠悠众口。同时他又想出一个奇招——派船队出海,一方面宣扬大明“威德”,让沿海那些小国都向大明进贡,造成“万国来朝”的表象,从国际层面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一方面又可以暗访建文帝下落,让自己睡得更安稳。当然若能带些海外的奇珍异宝回来那就更完美了。
花弄月(花小月):行吧,那我就来说说吧。
花弄月(花小月):郑和下西洋没有建立正常的中外贸易关系。因明朝初年的“禁海令”中外海上贸易基本中断。而郑和下西洋本来是重开海外贸易的良机。但既然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并非平等贸易,郑和也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目前鲜有史料提及郑和的“宝船”上到底装了中原的什么物产,据说主要是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装载了一些供出口的货物,这种贸易也是零星的次要的,而且可以肯定是赔钱的。郑和与西洋的所谓贸易,更像是单向的赏赐和采购,采购的东西又多是供皇家消费的香料和“奇珍宝玩”于国计民生无益,对于民间正常的海外贸易明王朝则始终“严禁绝之”。
郑和下的“西洋”并不是指的我们所认识的欧美各国,而是指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途经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当然想来皇上怕也是没听过吧!毕竟那个时候可是没有海外地图什么的哦,所以郑和自已为到了“西洋”。
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
花弄月(花小月):在这之后发展所谓“朝贡贸易”其实根本就不算贸易因为按照“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 “番邦”进贡的物品明朝要给予高出多倍的回报,以不负“远来之意”,这种畸形的赔本买卖从明到清做了几百年,所以完全完败西方果家的某一次航海远航哦。
带着空间的若曦重来一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