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朱棣迁都北平是明智之举。尽管他驾崩后,其后代想迁回金陵,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刚刚迁都那几年,北京经济动力不足,很多物资需要从南方运来。而漕运又不佳,国库因迁都花费巨大,无力疏浚,因此人们有了迁回金陵的念头。但这个念头却被两件事打消了。一是朱高炽仅当十个月皇帝便西归。二是金陵发生了密集型地震。史载,光洪熙年间,金陵城地震39次。如此频繁的地震,还能做首都么?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它仍旧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比如崇祯末年,金陵作为副都,具有完备的行政班子且百姓与官员都忠于明朝,如果崇祯迁至于此,或许还能东山再起。只可惜明朝太有“风骨”,拒绝了这种“逃跑”行为。
朱元璋:“不是,因为朕禁海!未来我中原被外果人打了进来!
花弄月(万界神主):对呀那一段历史太憋屈了。
朱棣:“江南地区因为父皇的“民间禁海政策”“内迁沿海居民”等政策,已经造成海盗颇多、民间走私贸易比较猖獗,继续在此建都,梦古可能卷土从来为比不得不迁都”
坚持的话就没有日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根底就在于“封建皇权”薄弱下,海外走私贸易、海盗经济蓬勃发展,由此带来了很大的商品交流、商品交通发展。你在这里建都,这一日后发展的优势也不会存在了。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江南经济根本不可能大发展
朱棣:“北迁都城发展北平,抵抗蒙古,就使得南方彻底成为大后方,没有战乱之苦。那么,都城不在北方,蒙古势力不断南下的情况下,北方当时又穷、南方人又对北方人比较歧视,久而久之,也就自己放弃了北方。所以北方也得发展”
在于宋朝之后的中国民族精神已经失去了斗争、竞争思维,在农业文明、儒家文明的指引下,整个社会氛围就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好就行,管他人作甚”。在如此情况下,南方必然承接战乱之苦,这点在“土木堡之变”后就有现实威胁。
朱棣:“都城在北方,官员大部分是北方人,那么利益牵扯就非常集中,这就是朱元璋不断反腐总是不断失败的根本原因。迁都北平,虽然给南方官员带来不便,但因为失去了利益牵扯,北平当时经济又比较落后、人口稀少,那么,对于反腐在客观上就有了一定抑制。当然,这是相对在南方。”
这个好处还不算是最大的,最大的好处是两个。一个是应对蒙古,都城在前线,皇帝和将领的抵抗意志就比在南方强多了。但可惜的是,明朝建都在北平,抵抗意志也比较高,但一直没有使北方九边地区和平,这说明蒙古的军事实力仍然强大,那么,你都城在南方的话。能否抵抗得住呢?这是一个问题。
带着空间的若曦重来一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