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妞的后花园
超小超大

为什么鲁迅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转载)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

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

老师把问题逐个抛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终于等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

她会把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鲁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们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时不时发几句牢骚:鲁迅先生累不累啊?

写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难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

后来笔记抄多了,听老师翻来覆去分析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一套鲁迅课文的应试诀窍。

比如,让你分析底层贫苦人民的话,答案中一定要出现“劣根性”三个字;如果要评价旧式知识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类的字眼;剖析官僚阶级,记得使劲往坏了写,什么凶残、虚伪、黑暗,这些负面的词尽管往上堆。

于是,中学几年下来,鲁迅先生终于在应试教育的填鸭灌输和过分解读中,被读死了。

整个中学期间,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枯燥、无趣、烦闷,看到就头痛,以至于高中毕业后,极少自觉读他的任何作品了。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正喜欢鲁迅是在步入社会以后,尤其是亲见过一些残酷的社会现象,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过努力却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被硬塞进脑袋的鲁迅先生会不经意地蹦出来,陪你一起发发牢骚,针砭时弊。

这种感觉太像潜伏在黑暗处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惊雷,多年之后,居然带给你重见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可是只要曾经读过先生的文章,哪怕当时懵懂,但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

就像我们从小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那时连字都不识,自然无法理解其中内涵,但是没关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谙世事,那些绝妙好诗会不经意从脑海中迸发出来,指引你的当下和未来。

一流的文学就这样开辟鸿蒙般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学生先被老师要求背整个单元的英语单词,立即心生悲伤,很快老师又“良心发现”,放宽要求,告诉大家非划线单词可以不背,学生的心情会立马快乐很多。

然而这种快乐终究是不踏实的,因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识,如果越积越多,将来会成为你学习上的阻碍,再重新补上,就积重难返了。

少时错过鲁迅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要删减鲁迅的文章,教育部门给出的官方解释不外乎两点,第一,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这两个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细细想来都站不住脚。

首先,从文字表达上来说,我想问一句,中学生连古人写的文言文都要学,难道鲁迅的白话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难懂?

古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要当作通假字来记,难不成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要艰涩?很显然,第一点理由根本说不通。

至于鲁迅文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我认为,鲁迅的作品看似写时代,实是写人心。他的大多数文章,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尤其是先生的大多数杂文,完全适用于当下。

比如,他写虚伪的养成:“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他分析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句话非常具有普适性,哪怕在商业谈判上也很管用。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现在也是如此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简单的加油,激励过多少陷入荆棘中的人。

学近代史学到憋闷时,很容易想到鲁迅《电的利弊》里的一句:“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寥寥几笔,直刺要害。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批驳的不只是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恶的思想。从古至今,他笔下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一直在,他笔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

只是他的文风太过辛辣,句句鞭辟入里,总让有些人听了不自在。

或许,被删减不是文字表达,更不是读几遍才能懂的问题,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愤青气质与当下格格不入了。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鲁迅这种有良知、敢说话的文人。

而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直面自身的问题,敢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鲁迅的文章,最可贵的是其思想的独立性。这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倡领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谋而合。

而鲁迅给世人留下最有价值的,不在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而是给了我们一颗分辨是非曲直的心。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黄小妞的后花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肆洛无年 连载中
肆洛无年
小奶音啊
简介:〈已签约〉双商在线的捕猎高手X单纯软萌小白兔“傲娇的小白兔,总有一天会进笼子里的”
7.5万字2年前
口袋里的星星 连载中
口袋里的星星
雪名君
简介:【言情】十年前的旧坑不看也罢
39.7万字2年前
.你是我的. 连载中
.你是我的.
朝辞沐溪
简介:欢迎收看隔壁《蔡徐坤:捕获你的心》一场大火让卢洋洋失去一切,换来霸道高冷总裁的独宠与溺爱。“以后,你便是我妹妹.”§在兄妹关系下,卢洋洋还是动心了。—“我喜欢你.”—“这种话,我不希望再听到第二遍.”谁先爱上,谁就卑微。面对蔡徐坤一次次的拒绝和冷淡,卢洋洋选择退让,退回妹妹的位置。“他尽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卢洋洋不知道,蔡徐坤爱她,爱之极深,爱之入骨。蔡徐坤将他此生的深情都用在了卢洋洋身上,不表态,不代表不爱。“你的人生本就不应该有我。”§当一切真相大白,卢洋洋再次对蔡徐坤表白,不现少女的羞涩,而是带着赴死的决心,拿着尖锐的瓷片——以命相逼。—“蔡徐坤,你还不承认爱我吗?”—“宝宝,我错了...”蔡总脸上出现从未有过的慌张和委屈。§婚后,卢洋洋秋后算账。—“说!当初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表白!”—“因为宝宝你太好了,我担心我配不上你~”—“为什么后来又接受了?”—“因为...我更担心,傻猪没人要.”随后,蔡总很光荣地在门外跪了一整夜键盘,没办法,自己惯的老婆,自己要好好宠!————换个身份,是否能依然如旧?
5.5万字2年前
同桌:男友养成计划 连载中
同桌:男友养成计划
苏可馨.
简介:6月份,是紧张的考试气氛,在考场中,全部都是奋笔疾书的学生在7号考试中,一位女孩儿正在苦恼的想着最后一道大题,很快,女孩儿就是露出了满意的神色,看样子,是解决了在5号考试中,女孩儿似乎已...
11.8万字2年前
肩并肩 连载中
肩并肩
雨陆还珊
简介:少年or年少我想要努力的肩并肩和你站在一起……“后来职高的风再也没有吹过普高,我的爱留在那年盛夏,遗憾也被秋风吹散,我好想你……”“
3.9万字2年前
暗恋是一个人的独舞 连载中
暗恋是一个人的独舞
韩霜降
简介:我愿意远处有一盏昏黄的孤灯,在晚风中忽明忽暗地摇曳着,让我在朗朗的月光下,在幽暗的树林里,轻吟一个人的名字。暗恋是一个人的独舞,尽管我不会跳舞,但我已经尝到孤独的滋味。
0.1万字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