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科举,士绅阶层就有了不纳赋税、不服徭役的特权,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是只考中个秀才,好歹也是功名在身,就会享有不少特权。在政治上,见了县太爷不用下跪,只是作个揖行了,所以有人把秀才叫长揖秀才;更大的实惠是经济上,有了功名之后,一是不用交纳皇粮国税,二是不用承担各种杂项差徭(就是不用参加义务劳动)。
历代君王,对文人都是礼遇有加的。而现在雍正偏偏要打破这个规矩,硬逼着官僚、士绅们和平头百姓一样当差纳粮,可以说这是冒天下之大不为,自然会招致,整个清流的一致抵制。
直隶总督李绂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多次上折子弹劾田文镜暴虐,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苛待吏民,要求胤禛罢免田文镜,田文镜也上折子弹劾李绂结党营私,两人互相攻击,闹得沸沸扬扬。
李绂是清流领袖,桃李满天下。田文镜是胤禛器重的封疆大吏,颇具干才。这两个人各执一词,剑拔弩张。让胤禛颇为头疼,特意召集重臣,齐聚南书房议事。
众臣行了礼,只听胤禛问道
胤禛(雍正帝):田文镜和李绂的奏折发往六部,下头都有些什么话?
朱轼一欠身说道
朱轼:回皇上,六部意见还没报上来。若等着处置,臣等这就发文知会他们。
胤禛(雍正帝):你们自己有什么见识?
雍正冷冷说道
胤禛(雍正帝):就拿你朱太傅来说,那么多的门生故吏,他们难道不写信给你。既写信,难道不谈自己看法?
朱轼入相还是头一回碰这软头钉子,蓦然间已经渗出汗来,咽了一口唾沫,说道
朱轼:老臣不敢欺蒙。书信不少,都是旁敲侧击探听圣意的。皇上御制《朋党论》告诫臣下,不得夤缘营私,老臣主持科场甚多,尤为警惕不以师生之情介入公事,因而所有这类信一概不回。
朱轼:但皇上既垂询此事,老臣自己意见应该奏明。臣以为田文镜与李绂都是正人,二人分岐,原是政见有所不同。各自管窥高天,见仁见智,不足深责。
胤禛(雍正帝):好人误会,这是你的看法了。
雍正又问张廷玉
胤禛(雍正帝):你呢?
张廷玉:田文镜锐意振作,力矫时弊不避怨嫌,这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俞鸿图从河南发回的几封折子看,田文镜报效主恩的心切,行事急于事功,偶有失察下层的情节。
张廷玉举例说
张廷玉:胥吏借端欺压小民流徙外省的,也有的奸邪吏员投其所好,敲剥士绅邀媚取宠以图进身的,以致于一些匪人乘时而用制造事端——像罢考这类事就是了。
张廷玉:李绂正如朱太傅说的,是正人,且在直隶推行新政卓有治绩。但他为河南表象所迷,以为田文镜为群小所转,虚名邀功欺蒙圣君。因此酿出这一段政争。这是我的短浅之见,未必就对,请皇上圣鉴烛照。
胤禛摇头
胤禛(雍正帝):凡事不经考察,往往容易偏断。你们看看这些和李绂一起起哄,联名弹劾田文镜的人,他们哪一个真正到河南实地考察过。他们只看到田文镜的苛刻,却看不到田文镜的政绩。
胤禛说起他南巡经过河南时,调查到的情况
胤禛(雍正帝):田文镜在河南上任两年,河南境内的粮价和百货价,比原来低了一半!治理地方期间,治盗极严,辖境几乎无盗贼,道不拾遗。
胤禛越说越激动
胤禛(雍正帝):这些他们为什么看不见?朝廷委任官吏,管理地方,是为了什么啊?是为了国计民生!朕在河南试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又是为了什么啊?还是为了国计民生!
胤禛摇了摇头
胤禛(雍正帝):田文镜自就任河南以来,一直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为苍生请命,为河南的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这些清流为什么视而不见?说到底他们就是犯了读书人只为仕林计,不为天下计,看不起老百姓的毛病!成天只知道卖弄虚文,一点实事都干不了!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众臣无言以对,胤禛拿起李绂的折子,浏览一遍,冷冷笑道
胤禛(雍正帝):不过受了一丁点委屈,就甩脸子、撂挑子,还要辞官!朕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人!
说着提笔批示道
胤禛(雍正帝):田文镜有什么不好,他哪一点比不上你?竟然不愿意与他为伍?他做了那么多实事,你做了什么?卖弄文墨、清谈误国!想辞官也可以,先干一点实事再走!先到工部做侍郎去!
步步惊心之江山为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