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听了摇头笑笑,无论过了多久,这小女人娇羞的样子,永远那么可爱。
当下也不再说什么,夹起一只虾,剥了皮咬了一口笑道
胤禛(雍正帝):看着这海鲜啊,就让我想起,今天朝堂上说起,海外贸易的事儿、
若曦闻言一愣
马尔泰若曦:海外贸易?
胤禛点头
胤禛(雍正帝):朕登基之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为了解决朝廷财政危机,一方面从上到下展开大规模的清理亏欠、惩治贪腐行动,另一方面陆续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功、官神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新政,来惩治贪腐、改善财政窘迫的状况。
胤禛顿了顿,继续说道
胤禛(雍正帝):另外。为了改善福建、广东沿海百姓生活困境,朕接受大臣建议,废止禁海令开放海禁,有条件的允许沿海百姓驾船出海贸易经商。如今两年过去了,取得了不少成果。
若曦对这个挺感兴趣的,毕竟现代一提起清朝,就会说他们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马尔泰若曦:我记得大清的禁海令,一直都很严格的,如今打开海禁,肯定有不少人反对吧。
胤禛加了一只虾给若曦放在盘子里,一边说道
胤禛(雍正帝):是啊,就连我一开始对这件事也是疑虑重重,雍正二年就有大臣上折子,提出禁海弊端,提出打开海关,朕犹豫了三年,才最终决定,有条件开放海禁。
清朝海禁政策初期主要目的是,防范郑成功反攻。
清朝正式全面海禁始于顺治十二年, 清政府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郑成功抗清力量,与内地的抗清力量发生联系,所以沿袭明朝海禁制度,实行海禁。 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迁界令措施对明郑有一定打击成效。不过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其后海盗盛行,民生凋敝。
如此直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康熙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 ,分别管理各自下辖的数十个,对外通商口岸的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
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由于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
再加上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再次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南洋禁海。南洋禁海虽然并非全面禁海,但对于正在不断发展的中国民间对外贸易力量,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而生活无着之穷民,被迫逃亡海上,或铤而走险,“或为犯乱”。
沿海的许多商民对此很不满,结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可以禁海,我可以走私,只要不被发现就行。
直到雍正登基。走私活动依然十分猖獗。
朝廷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不断上奏,要求开放海禁。
台湾官员蓝鼎元是一个反对海禁的学者,雍正二年,他上书说:“福建、广东沿海等地,人稠地狭,耕地不足,当地居民靠海谋生的十有五六。他们往往在内地制造一些精美的手工品,这些手工品在内地是随处可见的便宜货,但是如果运到外国,就可以当成珍稀物品来卖,每年都能赚取巨大的利润,这就为大清敛聚了大量的财富,光是海关收入这块就不小了。禁海之后,百害无一利,只会让沿海居民越来越贫困,迫使以前的商人变成游手好闲的人,最后变成盗贼。
若曦听到这里,笑道
马尔泰若曦:这个蓝鼎元果然有见识,这番话说得一针见血啊!
胤禛轻叹一声
胤禛(雍正帝):话是这样说没错,可是他仍然没提出,怎么解决许多商人出了海,就再也不回来这个问题,商人不回来,朝廷去哪收税啊?收不上税又谈何给朝廷增加税收啊?
步步惊心之江山为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