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并不急着找“书”。
对于“书”这样不可思议的奇物,她颇有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
而比起赌博似的乱找,喀秋莎更喜欢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她打算先认真地与这个城市交流一番。
从它最幽暗的地方开始。
……
“饶命!”
“我下次不敢了!”
“我是被迫的,我也不想的!”
等等。
自从喀秋莎来到横滨之后,横滨的犯罪率都下降了三成——因为强者总能让社会去适应他们的规矩。
同时,她还是很多孤儿院、养老院的贵客。
孩子是生命的开始,老人是生命的结尾。
既然要认识横滨,就从认识这里人生活的开端和结尾开始。
……
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因为突如其来的灾难,车祸这样的意外事故所实现的悲剧,都是仓促的。
难免显得用力过猛、缺少铺垫。
而真正的悲剧,发生的所有剧情都是合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善良的,但是……
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
没有赢家,没有幸存者*。
喀秋莎:“哎。”
而此刻,喀秋莎知道,自己在见证悲剧。
这个贫民窟边缘的孤儿院,是某人——不对,是某些人——竭尽全力维护的伊甸园。至于她?只是个外来者,是个旁观者,是个见证者。
不是亲历者。
“喀秋莎、喀秋莎,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脸颊凹陷的孩童,坐在破烂的铁盒上。
他仰着脸,看向从神秘的外面的世界来的喀秋莎,不由轻轻问道。
孩子的眼里,有着细碎的光点。
他正期待着什么?
他在说:“一定、一定是很美好的景象吧……”
在孩童模糊的想象中,在那个遥远的、不可到达的、美丽的地方,疾病和苦痛都离去了。
只有温暖的太阳投下辉影,闪烁幸福的光芒。
孩子的想象中,那场景仿佛是一副无瑕的美丽画卷,但在现实中,由他自己展现的情景,却是那么的凄凉。
他却不知道。
他不知道自己是凄惨的,会被怜悯的。
要问为什么?
因为周围的大家都是这副差不多的样子啊。
很平常。
他觉得自己足够幸运了。
比如此刻,看见喀秋莎的身影,这个孩子就会心生奇异的满足感,仿佛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尽管他自身的际遇算不上幸运,他也会想:我可真是幸运啊。
多么的惹人落泪。
某一天,他突然父母双亡,失去了家,沦为了孤儿,还流落在贫民窟,艰难地求生。
但是,好像也没有糟糕到极点。
因为院长和大家都是好人。
很照顾他。
有了转折的运气,却没有持续走好运的运气。
下一个转折点,很不幸,也很平平无奇。
这个孩子生病了。
——看吧!
而现在的他,四肢纤瘦,骨头上只有一层皮,腹部却诡异地膨起。一副浓重的病态。
看到这样的画面后,谁都能猜到:这个孩子即将死去。
……
PS. *句引自比林斯基和网评
文野:万物皆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