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窑不大,半地下式的,大概五六米直径的圆柱形,里面砌砖,外面用土夯实,上面稍微收口。地面以下大约有两米深,突出地面约5~6米,整个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巨大的椭圆馒头放到地上。
原来是村里请来了请来箍窑匠,要在陈家湾箍窑(具体的选址和窑门朝向详见前面的章节)。村民们按照箍窑匠的要求在地面先挖出一坑洞,再搬来青砖用以砌出土窑的基础,在向西南的方向留出了一个窑门,并分出烟道。然后让村民们挑来砖坯砌窑体的桶子,缝隙用土陶片填实塞牢,在外围包土夯实。过了几天,在村民们的协作下窑体不断的变高,然后开出下方上拱的腰门,作为土坯装窑或成砖出窑的主要通道。
爬上窑顶,从上往下看,土窑的外形犹如一个倒立的瓮;从窑门进入窑中,从下往上看,犹如一个巨大的天文望远镜。
最后,在窑体的上方留出下水的小孔(烧青砖青瓦时用)和窑顶圆形的“天井”,一座土窑就打造完工。
张大川最喜欢的是在空窑期间,登上土窑窑顶,举目四望,远处的田野、村庄,尽收眼底,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物小”的感觉。
在夕阳下,金色的晚霞映照出村庄、树木的长长的影子,加之远处飘起了袅袅炊烟,那就是一首让人沉醉的诗歌。
窑从上到下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主要是燃料燃烧后储藏灰烬,并兼顾通风作用;中间层主要用于填放燃料(煤,木材等),这层很重要,高度和形状体现了箍窑师傅的水平,好的燃烧层能够使上层的土坯受热均匀,提高成品率;最上面一层是主要空间,摆放土坯的空间,最上面一层大约占整个空间体积的3/4。
看窑的人睡在窑门里。说是窑门,其实是一个从地面上斜坡向炉窑内部的通道,形状如罗马门,上部是弧形顶,大约2~3米宽,3米高。
如果非要做个比喻,有点像大型陵墓的通道。
窑门是装卸土坯和搬运烧制完成的砖的主要运输通道。
等土坯晾干后,就可以用两轮小推车运送至窑门处,然后一群人一字排开,相向站好,卸下来的砖从一个人传至另一个人,多人协作,效率很高。
其中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最后一个人,他需要把土坯摆放到砖窑内,要兼顾摆放牢固,不能塌落,还要考虑烧砖时的火道(烟道),以及烧制完毕后浇水后,水能尽量均匀洇透每一块砖。
每当开窑后,青砖的颜色以及“琉璃头”(过烧,粘土被烧成琉璃质,往往几块黏在一起,打碎了也不会分开)数量,“花脸”砖数量等成了检验一个垒坯人的技术高低标准。
张大川以前大致了解一些情况,但是只是一鳞半爪。
“世事洞明皆学问”嘛,自主学习的能力确实能让一个人逐渐脱颖而出的。
陈家湾的砖窑在村西南方向,距离村庄大约三四百米远。与别的砖窑不同,陈家湾的砖窑距离土坯场很远——土坯场在大金沟河岸附近。
张大川(德尔塔希尔)的传奇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