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可是臣不想死怎么办?历史上这几个“牛人”给了答案
民间有句话,叫作“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除了表明人的死亡即时性,更是凸显了阎王身为地府掌权人的威严,可阎王这个人物,毕竟谁也没有见过,这句话更多的时候,只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可以被人见到,甚至能触摸到的人,可以直接掌控人的生死,这个人便是皇帝,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和形容阎王的那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皇帝毕竟是肉体凡胎,没有神力,他靠什么决定生死?皇权!皇权就是皇帝的神力,那么,“君要臣死”,臣就一定要死吗?有没有人得以逃过一劫的?
皇帝在古代,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谓“君权神授”,古代的君王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标榜自己是经过神仙认证的,不仅如此,古代还有一套“君臣父子的体系”,这套体系从小就被不断的灌输进古人的脑海中,若有所违背,便会遭受指责。
君排第一位,在“君臣父子”的体系中,“君”本人,也就是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权,当他想要赐死某位大臣的时候,臣子该如何反抗呢?和皇帝辩论吗?若是选择和皇帝辩论,那就得看那位臣子的智慧了。
乾隆时期的刘墉,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他总是能从乾隆的怒气中,寻求到生存的机会,刘墉还有个外号,是乾隆给他起的,叫“刘罗锅”,而这个外号,也是他靠自己的智慧得来的。
有一次,刘墉、和珅两人陪着乾隆一起出去玩,和珅和乾隆两个人走得很快,刘墉老是跟不上,还表现得十分吃力,乾隆见此,便取笑刘墉是个罗锅,刘墉一听,当场就叩谢乾隆给他赐名。
乾隆都愣住了,这人怎么顺着杆子往上爬啊?和珅也在旁边,读懂了乾隆的心思,给乾隆出了几个主意为难刘墉,但刘墉都机智地解决了,这下子,连乾隆都被他的智慧折服了,心甘情愿地叫他“刘罗锅”。
不得不说,刘墉实在是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就面临着“君要臣死”的情况,乾隆让他去跳江自尽,按照正常的认知来说,皇帝都让你去死了,你要怎么活呢?但刘墉却没有直接认命,而是想了一个办法。
刘墉进宫面圣,乾隆看见他还好端端站着,岂不是把他的命令当成了耳旁风?于是,乾隆问道:“我不是让你跳江自尽吗?你怎么还不去?”
刘墉听此,连忙跪下,说自己已经跳过了,乾隆一听,才发现他浑身都湿漉漉的,看这情况煞有其事似的,怎么跳江了还回来了呢?乾隆打量着他,心里疑问满满,还没等他问话,刘墉便主动开口交代了事情经过。
他说道:“臣接到皇上的旨意,就跑到江边,直接跳了下去,但跳下去之后没多久,一个人就跑出来,说他是屈原,还骂了我一通,问我为什么跳江,他当年跳江是因为楚怀王昏庸,而当今的圣上是位明君,你不好好辅佐明君,跑到这里来跳什么江呢?”
乾隆一听,笑了,这番说辞话里话外无不在拍他的马屁,但他却觉得刘墉说得很对,再加上刘墉并没有犯什么大罪过,乾隆也没有什么理由,非要处死刘墉不可,这番说辞给了双方一个很好的台阶,然后这事就揭过去了。
除了刘墉能巧用计谋化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乾隆皇帝本人其实并未起杀心,不然,任他一张嘴说出花来,也是于事无补,而历史上有位臣子,面对“君要臣死”的时候,他不仅不想死,还对着皇帝破口大骂。
这位“奇才”便是唐朝武则天的手下,一个叫郝象贤的臣子,在行刑前破口大骂,史书中也对此有所记载,《资治通鉴》里面写道:
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恿,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
大意就是说郝象贤口不择言,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连武则天的私密事情都宣之于口了,这人也太猛了吧?
古时皇帝要杀人,有很多种方式,刑罚数不胜数,故而当皇帝赐死的时候,臣子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为什么不反抗?或者说为什么不敢口出怨言?因为臣子们还有家族亲友,自己惹怒皇帝死了就死了,但要是死鸭子嘴硬,还要口出晦言,就会牵连到家族亲友。
这位叫郝象贤的属实不是一般人,他非常狂,一直高举反对武则天的大旗,而且还是明着的,但他都这么高调了,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不敢真的干些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妥妥的“口嗨王者”。
历史异志文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