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袁氏祠堂远在汝南,恐怕就不是仅仅让他们在院子里罚跪这么简单了。
不过 责父的素来对儿子们的教育不怎么关心 责术倒是还有个嫡出的哥哥只不过他天生体弱,不常露面,又是个方事不经心的性子,存在感低到可以忽视。
也就是在这件事之后,年岁尚小的袁绍才懂得收敛自己,学会了装模作样,学会了掩藏心中真实的情绪。
直到最后,就算是面对当年最厌恶的董卓,他也能笑得毫无破绽,并且能做到让任何人都看不出笑容中掩藏的刀子。
这次罚跪,恐怕大部分原因也只是袁父打着让兄弟俩长长记性的主意,又或是不想授人权柄,并非是因为曹家的缘故。
父亲的性格袁绍最清楚不过,他怕是从头到尾都没把曹家放在心上。
为什么?责氏正值鼎盛时期 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连皇亲国戚都要避让三分。可曹家算什么?当家做主之人乃是宦官的养子,不说袁氏这样的顶尖世家了,就连普通世家也不愿跟他们有多少沾染。
袁父让兄弟俩罚跪,多半是做给其他人看的,好让同僚们知道这两个不孝子仗势欺人并非是出于他的授意。
至于曹家的分量,从他连个道歉的口信都没递过去的行动,就说明了一切。也对,在前世,直到彻底输掉那场惊泣绝世的战役之前,袁绍都没把曹操当成过一个对手。
自大和轻敌,才是导致汝南袁氏最终一败涂地罪魁祸首。
曹操前期韬光养晦时顺丛的模样和最后锋芒毕露的身影交替在脑海中浮现,袁绍深吸一口气,压下眸中一闪而逝的暗光。
任心而言 曹操出身不算低 却有一点始终令人诟病 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收养的义子,所以,哪怕他也算是勋贵家的公子,身上却打上了阄宦之后的烙印,若换做别人,一辈子都融不进世家这个圈子里。
前世二人反目成仇之后,袁绍命人写檄文骂他,也是着重揪着这一点骂的。
当时袁绍心里有气,他出身汝南袁氏,是世家中的翘楚,可以说天生就是勋贵子弟圈子中的领头者,单单是凭着优越的家世,也多的是人肯奉承他。
就是他,亲手将游离于圈外的曹操拉进勋贵子弟之中,亲直为他发展人脉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那时候,袁绍是真心把他当成好兄弟的。
哪怕存了惯有的拉拢心思,付出的感情却是真真 切切。
可惜,曾经以为永远能站在自己身边的发小,终究和他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那一刻起,分道扬镳,兵戎相见,都在意料之中。
袁绍只是生气,气自己亲手将可以见血的刀子递到了曹操手中,气曹操执意跟他划清界限,更气曹操自立一方、丝毫不顾念往日情谊的——背叛。
上辈子的时候,袁绍就在想,昔日亲密无间的发小,最终是怎么走到不死不休这一步的?
是反对他决策的人都心信他不会输给实力远不及他的曹操。
事实证明,他错了,他错得彻彻底底。
真到最后,在昔日的发小面前,在他曾经看不起的那些人面前,他输得一败涂地,永世不得翻身。
人,总是要到最后才幡然悔悟的。
袁绍永远忘不了自己战败时如斯狼狈的样子,也不敢忘。
他垂眸,定定地望着自己的掌心这双手还没有因为多年练习弓马骑射而布满茧子,
漆黑如墨的眸中划过一丝自嘲。
果然是……祸害遗千年呐。
作者有话要说:
说明一下~这本背景结合的是东汉末年和演义,由于演义成书于明初,为了行文流畅,可能会带点不符合三国时代的元素,比如哥哥这个称呼之类的……
三国:情不知所起(曹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