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率领八国军队逼近楚境,在召陵与楚国结盟修好,暂时挡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当时,周天子欲废太子郑,改立宠妃所生的公子带为太子,为了安定王室,齐桓公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会宋、鲁、陈、卫、郑、许,曹诸君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与太子郑相盟,以定太子之位,周天子派周公宰孔召郑文公,告诉他天子打算立公子带为太子,要他约同楚国,辅佐王室。
郑文公借口国内有事,逃盟而去。其余七国歃血为盟,约定:凡我同盟,共辅太子,佐助王室,谁违盟约,即受天罚。周惠王二十三年(前654),齐国以郑文公逃盟为理由,率鲁、宋、陈、卫、曹等国军队讨伐郑国,楚成王出兵围许以救郑,诸侯解郑围救许,楚亦释围回军。
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周天子去世,太子郑继位,是为襄王。襄王担心其弟带争位,秘不发丧而求助于齐。这一年,齐国又出兵攻打郑国。
周襄王元年(前651),齐桓公率鲁、宋、卫,许、曹的国君及陈世子与周襄王的大夫在洮地(今山东鄄城西南)会盟,以巩固襄王的王位,襄王定位而行发丧,郑文公也去乞盟。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寻找帮手确立公子昭在齐国为太子,以继承齐国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于周襄王元年(前651)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及周襄王的使者宰孔在蔡丘(今河南兰考县境)相会,齐桓公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周襄王为了感谢桓公对他的支持,让宰孔把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赏赐给桓公。
按照当时的礼制,天下祭祖的礼物只分给同姓国家,齐是姜姓,没有分享祭品的权利,周襄王赏赐桓公祭肉,是表示对桓公的特别敬重。
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下堂行跪拜礼,宰孔又说襄王命令加赐爵位一等,不必下拜。桓公表示谦虚,跪拜受赐。
当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实权,桓公的“尊王”,意在“挟天子而令诸侯”,周襄王赏赐桓公,本意也是为了依靠霸主的势力而维护自己天子的地位。
齐桓公在中原已取得霸主地位之时,位于南方的楚国也迅速强大起来,北上中原争雄。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北到今河南南部,东到今安徽中部,南达今湖南的资兴、郴县,地大物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发达的采矿业。
物质力量雄厚的楚国,先平定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到楚成王时,战略重点放在向北扩张上,先后灭掉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屡次攻伐随同,近郑国。
郑国无力与楚抗衡,准备依附楚国,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于周惠工十八年(前659),召集鲁、宋、郑、曹、邾等国商议救郑。
后来江、黄两国背离楚国与齐、宋在阳谷(今山东阳谷县境)结盟,便形成中原诸国与楚国对峙的局面。齐、蔡本是友好国家,蔡姬是齐桓公的夫人。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齐桓公和蔡姬在园林里坐船游玩,蔡姬故意摆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桓公不习水性,非常害怕,让她停止,蔡姬却摇晃得更起劲。桓公一怒之下,把她送回蔡国,但未断绝关系;蔡侯也赌气把蔡姬改嫁,并倒向楚国。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率领齐、宋、陈、卫、郑、许、曹鲁八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寡不敌众,一战即溃,八国军队长驱直入,南进达于楚国边境。
楚成王派遣使者对齐侯说,君王住在北方,楚君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没想到君王竟跋涉到我国的土地上,质问桓公这是何缘故。
齐相管仲以楚国不进贡土特产,使天子的祭祀缺乏物资、不能漉酒请神和昭王南征不返为由来答对,楚国使者表示:没有送去贡品,是楚君的罪过,今后保证及时进贡;至于昭王没有回去,与楚国无关,最好去责问汉水边上的人吧!桓公见楚国使者态度强硬,也不敢轻易与楚交战,于是就率领诸侯的军队进兵到陉地(今河南郾城县南)。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使者屈完去与诸侯军队言和,诸侯军队退兵到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驻扎,齐桓公把诸侯的军队列成战阵,与屈完一起乘车观看。
桓公假意表示:诸侯起兵,绝不是为了齐国,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应当继续,贵国应当和敝国共同友好,屈完表示这正是楚国的愿望,桓公又指着诸侯的军队说,用这样强大的军队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屈完表示: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用武力威胁,那么楚国可以把方城山(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系楚国北方的天然屏障)作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无用。
齐桓公见屈完的话软中带硬,有理有节,便在召陵与屈完订立了盟约。召陵之盟等于楚国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也暂时阻挡住了楚国向北扩张的势头。
但召陵之盟同时也说明楚国当时力量之强大,足以和齐等八国之师抗衡。
因而召陵之盟可以说是两大军事力量暂时处于平衡状态之下的见证。
历史英雄见真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