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算是最为发达的了。仅从铸币数量就可见一斑。据史籍记载,自宋太祖时代开始,铸币的数量到了每年500万的数量。其两年的售币数就要超过400年后明朝276年所铸造的总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朝,唐宋八大家也有六位在宋朝。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经济都高度发展的朝代。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饱受临近少数民族政权的欺凌。宋朝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却远远没有完成一个强大朝代应该完成的大一统局面。特别是南宋,仅仅坐拥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追溯根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南宋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重文轻武。赵匡胤立国便是因为兵权在握,从而简单的废掉了后周小皇帝,自己黄袍加身。他亲身经理唐朝潘镇割据导致灭亡的历史,又知道自己是如何夺得皇权的,所以一开国就将军事权力高度中央化,令文官大抬其头。因此宋朝的文治传统深厚,国家俨然一副书生模样。但是宋朝却不幸恰逢强敌环绕的时代。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所以,以文率武直接导致宋朝积弱的状态。
虽说中国每个朝代难免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从秦汉时的匈奴到唐代的突厥,但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被中原王朝抵御在外。即使遇到再强大的少数民族,中原王朝也能保证在防守状态下不失时机的进行反击,特别是唐朝全盛时期,曾一度令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向其俯首称臣。然而宋朝虽然赋予武将辈出,可却偏偏总是被少数民族政权逼得走投无路,割地赔款。
这些,都源自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思想。是“重文轻武”导致了国家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文臣群体的“恐武症”, 及由此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宋代最高统治集团对武将无孔不入的高度防范,文官集团对武将群体的极度鄙薄与蔑世直接绞杀了王朝的锋芒,这样的大宋如何能够强大?
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在那个时代已经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的50多个国家通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千年后仍让世人惊叹不已。但富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强。精神落后一样要挨打,这样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做后盾的朝代,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会丧权辱国。
幽云十六州是后晋之后包括宋代在内的中原子民心头的一个痛处。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一线。宋朝的统治者多次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几次准备或攻打未果后不得不放弃了。景德元年的檀渊之盟,宋朝本是胜利一方,竟然承认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还每年送银二十万两、捐十万匹,开创了岁币的恶例。
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经济再繁荣、文化在灿烂,也会成为一堆瓦砾。汉唐的文字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然而,宋朝却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如何能不亡?
历史不忍细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