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其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父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在后面。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给了你了。”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主人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干宝(280-336),字令升,汝南郡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作品有《搜神记》,参与编修《晋纪》。
博览群书,起家盐官州别驾。参与平定杜弢之乱有功,册封关内侯。迁著作佐郎,参与编修国史《晋纪》。历任山阴县令、始安太守、司徒(王导)右长史,累迁散骑常侍、著作郎。
咸康二年(336),干宝去世,时年五十七岁。
干宝的父亲为东吴丹阳丞干莹。
干宝的《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干宝被誉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如果说干宝《搜神记》开了志怪小说创作的先河,应该是不过分的。从这一点来看,干宝《搜神记》在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六朝以来的《搜神后记》《神异记》《拾遗记》等,显然都是步后尘之作。唐宋时期的志怪及传奇,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也都继承和发扬了干宝《搜神记》的写作技巧和文采韵味。近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铸剑》故事就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凡此举不胜举。
除此之外,《搜神记》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在戏剧方面,家喻户晓的《天仙配》《相思树》,就与《搜神记》中的《董永》《韩凭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而元杂剧《窦娥冤》,其脉络可直接上溯到《搜神记》里的《东海孝妇》。在诗歌方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让道士施展法力求见贵妃魂魄,其情节就取自《搜神记》中的《李少翁》。
其他
《春秋左氏义外传》,还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另有文集四卷。今存《搜神记》20卷,为后人所辑录,又《晋纪》亦有清人辑本。
另计,《封神榜》曾有新疆版本署名为干宝所著,比明朝早。
必背文言文-d54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