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古代封建腐朽思想之一
但是在一开始提出时的概念和后人理解其实不太一样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但到了后世,尤其是程朱理学兴起,还有明朝八股取士,导致人们只取三纲每句的首句,后半句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不
他们把整个都扔掉
只会在对自己有利时,选取其中一部分大肆宣扬
当忠义可以使他们得到赏识和名望,无数人便会强调君为臣纲
可当闯王大军入北京,再到满清铁骑入关之时,他们便会呼喊国不正,臣投他国,心安理得地当了叛徒
真正忠义之士,心中自有一杆秤,就如那王阳明所说,大道至简,知行合一,又何须去死记硬背这么多弯弯绕绕?
咳咳
扯远了
但是眼下我确实遇到了一个和三纲五常有关的问题
有位妇女状告自己老公在外偷情,要求与之和离,但是河南尹不予受理,她便把状告到了我这里
洛阳位于河南郡,其最高长官河南郡太守被光武帝刘秀改为河南尹,负责管理首都地区
现任河南尹,我推荐了杨修,毕竟这些年他协助管理户籍等工作完成得很好,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而我作为司隶校尉,是他的直属上司
徐庶:据说此女子的丈夫游手好闲,嗜赌成性
徐庶:还经常家暴
徐庶:的确是个人渣
曹安民嗯……
徐庶:大人你在想什么?
曹安民这个女子大字不识几个
曹安民她是怎么知道来找我的呢?
徐庶:确实……
曹安民而且你看这份状书,虽然书写者有刻意藏拙,但无论是字迹还是内容都还能看出对方绝对不是不通文墨之辈
曹安民根本不像是一个平常妇人所写
封建朝代有一个算一个,识字率没有超过10%的
无数升斗小民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几乎全是文盲
现在突然跑出来个妇人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的状书,你莫不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曹安民这一看就是有人指点
徐庶:那个,会不会是……
曹安民别想了,如果是玲绮,她会直接动手,怎么会绕这弯?
徐庶:咳咳……确实
徐庶:那还会是谁呢?
曹安民文武百官开始往洛阳迁居了吧?
徐庶:是的
曹安民辛大人一家来了吗?
徐庶:辛大人要和圣驾同时抵达,但是他的家人已经提前迁至洛阳了
那我可能猜到是谁了
愿意为这个女子出头的十有八九也是一位女子
而这附近有这种文化水平的,就只有一个人
而那个人本来就是我接下来所要接触的对象
那么这次的事情可真是天助我也
曹安民那位女子丈夫的事迹都已经确定了吗?
徐庶:确定
徐庶:他的邻居还有所在作坊的作坊主都可以证明
曹安民那么就准许他们和离
曹安民她丈夫要是不肯,就是藐视大汉律法
徐庶:律法好像也没规定这一条啊
古代离婚有休妻和和离两种
所谓和离制度,是唐朝才诞生的一项离婚制度,即“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简单来说就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话就准许离婚而不问罪
但是在汉代,依旧是强调“七出”和“三不去”,也就是只有丈夫休妻
和离制度并未写入汉律,只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一种现实案例
而且大多是富贵人家的小姐,毕竟有个强有力的娘家在,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女儿被休妻,那可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名声都给毁了
穷苦百姓一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因为千金大小姐回了娘家还可以锦衣玉食,而穷苦百姓的女孩离开夫婿,靠自己谋生实在是非常困难
但是如今纺织局的兴起,许多女工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挣得不比男人少
所以这个渴望和离的女孩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是男女平权运动的萌芽
为此我肯定不能掐灭它
穿越三国之我是曹安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