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威胁清朝中部腹地,于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咸丰帝于三年(1853年)初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曾国藩所办湘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 [18] 。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清廷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咸丰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勾结外国势力,合力扑灭太平天国运动。
攘外失利
主词条: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
正在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等国再次染指中国。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廷提出修约等要求,遭到咸丰帝拒绝。 [19] 故而导致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清廷宣战,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攻占广州,但被击退。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联军以及英、法、美、俄四国公使抵达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谓“修约”。咸丰帝谕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诱,对英国则严词质问。谭廷襄奉旨行事,但是没有成功。 [20] 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条约样本奏上,咸丰帝十分愤怒,但是不得不由批准。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帝见大沽口获胜,尽毁《天津条约》。而后,英法调兵遣将,准备新的侵略。 [21]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六月,向大沽口进攻,咸丰帝谕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七月,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和战不定,痛失歼敌的良机。 [21] 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八月一日,英法两国舰队又一次抵达天津外海。法国也派出舰船40余艘,陆军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军总共只有10000人。为了避免纠缠,联军干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僧格林沁为保存实力,下令南岸守军撤往通州。次日,英国舰队安然驶入白河。 [22]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之战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史称“庚申虏变”。
宫女要种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