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后往前思考——
第一步:报表要素的识别。
通过一份报表,我们想要知道些什么?大致有以下几点是管理者比较关心的——
产能方面;不良率方面;稼动率方面。员工之间有没有差异?班组之间有没有差异?早晚班之间有没有差异?不同的产品之间有没有差异? 整体趋势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差异?可以追溯到前工序吗?
如果从一份报表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运算,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份报表就可能说是完善的。反之,管理者就要再作完善。一般说来,一份报表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时间信息:生产批号;总批号;班次;早晚班;计划时间;生产时间;非稼动时间清单。
人物信息:生产者;班长;判定者(涉及到调试或品质判定时)。
数量信息:生产总数;良品数;产能;不良数;不良率;具体的不良项目。
工序信息:工序名称。
备注说明:所有信息在一份报表上,以流水帐的方式作记录,以利于分析。以上要素,根据部门生产工艺的不同,可以稍有调整。
下面,让我们再来尝试构建一份报表。
我们可将这份报表与上面的要素一一核对。基本上已经符合。至此,报表构建的第一步已经完成。这一步的整个报表构建的基础,一定要识别充分。至于里面的不良内容清单及非稼动时间清单,可以按20%/80%法则,将主要的内容识别出来并进行数据统计。至于占比不多的20%部分,可以统一汇总到“其他”栏里。
管理相对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