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至忠调任黄门侍郎,代宰相。乾汉二年(708年)二月二十四日,萧至忠上疏论析时政,道:“我听说做帝王的列职分司,为人求理,求理之道,必在用贤。得其人就公务洁顺,用非其才就有官如同无官空缺。官缺空则事废,事废则人残,慢慢的时政就会衰败,这大概是一条治政的规律。近来选官授职,多非德进。大多是依靠贵要,互相粉饰。即使知道这情况,也不为国家考虑,上下相蒙,哪个肯揭露真相呢?臣闻官爵是天下的公器,恩宠实际上是私惠。只能给予金帛让他富裕,吃好穿好,来存私人恩泽。如果把国家的职位为私用,那么公道就不通行了。这样以小私来妨碍大公,那么后门之风一开,而正当的言语就被堵绝。小人就当道,君子道消。这样日削月蚀,最终会使国家凋敝,这都是为官非其人的缘故。过去汉代的馆陶公主为自己的儿子求一郎官,汉明帝就对她说:‘郎官上应天上的星宿,出外管理百里,如果非其人,那百姓就要遭殃了。’就赏赐了十万给她的儿子。这就大公之道未亏损,没有用私情来代替,良史直笔,传为美谈,一直到今天人们还赞不绝口。现在国家官吏的定员已很多,无专职的官吏又是其数量的一倍,但求官的人仍未满足,官吏的数量不断增加。陛下赐给近臣无法计算的钱财,近臣贵戚却有永无止境的贪欲,他们公然卖官鬻爵贪赃枉法,以谋求私利,枉法徇私。结果造成了各中央官署之内挤满了身着朱衣紫服的高级官吏,官秩皆轻,恩赏更加多。势利小人,冒进不识廉耻,方雅君子,知难而退避丘陇。才者未用,用者非才,这两种情况相比,十个中就有其五。官非其人,欲求其理,实也难成。
我窃见宰相和近侍要官的子弟,多居美爵,远再加上势要的亲戚,递相嘱托,虚践官荣。《诗经》上说:‘东人之子,职劳不赍;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私人之子,百僚是试,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鞘鞘佩王遂,不以其长。’这讲的是王政不公平,众官废职,私家之子,都混进了官员的行列;非任之人,白白地有着饰佩。臣愿陛下要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行改弦易辙之道,要爱惜官爵,审量才识,官无虚授,人要做官,要走正道,杜绝小人的邪道,政令一致,威恩以信,私不害公,情不扰法,这样天下就大幸了。臣见永徽的旧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职,这不仅是抑强宗,分大族,也是退不肖,择贤才。伏愿陛下远查旧典,近遵先圣,降明旨令宰相以下及诸司长官子弟,都改授外官,希望他们分职四方,共宁百姓,表里相统,远近安宁。”秦明孝帝虽然对他所讲的道理十分赞赏,但最终却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嬴氏秦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