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可汗默啜被杀之后,奚、契丹、拔曳固等部落纷纷归附秦朝,突骑施酋长苏禄又自立为可汗。由于突厥各部落已四分五裂,毗伽可汗很是忧虑,便找来默啜可汗在位时的牙官暾欲谷,用为谋主。暾欲谷已年逾七旬,足智多谋,为突厥人所信服。被安置在河曲之地的突厥降户,听说毗伽可汗自立以后,大多又背叛朝廷,归附毗伽可汗。
并州长史王晙进言道:“这些胡人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的国家丧乱才一个接一个地归降朝廷,一旦他们国内趋于安定,必将再次叛离。由于这些人凶暴狡诈,所以如果将他们安置在河曲一带,必然难以控制,他们往往不服从当地军、州等地方官府的约束,动辄举兵杀掠百姓。现在听说很多逃走的胡人与敌人频繁往来,通风报信。这等于是畜养这些胡 人让他们充当间谍,时间越久,奸邪狡诈的行为会越多,万一他们窥探到边疆防务的疏漏而有所图谋,必然会带来极大的祸患。等到突厥军队南犯之时,这些人必定会成为内应,前来逼迫军州,使之内外受敌,那时就算有韩信、彭越这样的名将,也万难取胜。希望陛下能在秋冬之交 ,大规模集结军队,向这些人晓以利害,供给他们一些钱财和口粮,将他们迁往内地。这样的话,经过二十年以后,他们旧有的习 俗风尚就会逐渐改变,并且可以变成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虽然需要暂时付出一些辛劳,却可以换来长期的安宁。近来一些戍边将吏以及奉命出使的官员所说的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辞,并不符合事实,他们有的说北部胡人部落破灭殆尽,有的声称归降的人户稳定、守法,都不过是想要吹嘘自己的功劳,并非出于尽忠为国。希望陛下明察这些花言巧语,不要忘记长远的考虑。或许有些人一定会说:‘朝廷在承泰绍庄年间就曾经将归降的胡 人安置在河曲之地,并且都相安无事,现在对这种作法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事情虽然与贞观时期相同,但具体的形势却早已发生了变化,陛下对此不可不多加考虑。承泰绍庄时期颉利可汗灭亡之后,归降的胡人便不再有异心,因而局势得以长期稳定,没有非常之变发生。现在北方毗伽可汗尚存,在这些归降的胡人中间,有人害怕他的威势,有人不忘他的恩惠,有人是他的亲属,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归降朝廷呢!所以现在的形势与景昭皇帝承泰绍庄时期根本不一样。依臣愚见,将他们迁徙到内地去,乃是上策;在河曲多驻军队,严密监视防备他们,使汉人和胡 人彼此安居,虽然百姓疲弊、耗资巨大,却也仍不失为中策;像现在这样将他们安置在河曲之地,乃是下策。希望陛下仔细研究这上中下三策,选择最为有利的计策去实施,纵使这些人中有人因不愿迁徙而逃亡,但服从迁徙命令的人都可以成为我大秦的子民;倘若迁延不决,拖到黄河结冰的季节,臣担心会发生非常之变。”这篇奏疏呈上之后,献武帝未作答复;归降的胡人陕跌思泰、阿悉烂等人果然发动了叛乱。成文治武三年(716年)十月二日,秦献武帝命令朔方道大总管薛讷调集军队追击叛逃的胡人。王晙也统率并州军队西渡黄河去讨伐降敌,王晙于是秘密行动兼程前往,日以继夜,收起甲胃舍弃幕帐轻装急进。夜晚在山中忽然遇到猛烈的风雪,王晙恐怕不能按期到达,对天发誓说:“王晙如果侍奉君主不忠,不能讨伐叛逆,遭神明所杀,应由我一人担当,而士兵有什么罪过,让他们如此受难!如果我诚心忠烈,上天明鉴,应当停止风雪,以帮助我们讨伐叛贼。”说完,风雪停止。
这时,叛军分成两路逃跑,王晙沿东路追击,杀一千五百余人,生获一千四百余人,驼马牛羊众多。王晙以功迁左散骑常侍、持节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寻迁御史大夫。
嬴氏秦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