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治武八年(721年)九月三日,梁文献公姚崇去世,姚崇预分资产,让儿子各有一份,并立遗嘱说:“每见达官的后裔多半贫困,甚至为铢尺小利争夺,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受人讥笑与谴责。田宅水碾既是共有,因相互推委不管而荒废。陆贾和石苞是古代贤达,也先预分产业以免后来争夺遗产。过去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以薄葬,认识到死去的躯体,最好很快腐烂。有那厚葬之家是流于习俗,认为奢靡营葬是孝,致后来死者遭戮尸暴骨,岂不令人哀痛?死者无知觉,如同粪土。难道会求厚葬?如果死者有知,但心神已不在柩,何用破赀求奢侈厚葬?我死了,用日常穿着来装殓,四季衣服各一套。我性不喜官服,不要用这些入墓,紫衣玉带乃从省公服。现在的佛经是罗什所译,后秦姚兴与他对翻,但姚兴寿命却不长,国家也随之灭亡。梁武帝萧衍多次舍身庙寺为奴,齐胡太后以六官皆入道,但也都国破家亡。近代孝和皇帝派使去赎生,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度人为僧尼并修建寺庙,然而,仍遭杀身灭门之祸,并为天下人笑。五帝那个时候,父不为子办丧,兄不为弟营丧,致长寿而没遭凶促。下至三王,国运久长,他们的臣下如彭祖、老聃都很长寿,这时还没有佛,难道是抄写经卷铸造神像的力量么?为死者而抄经造像以为追福。要知死是生命的规律,自古以来在所不免,那抄经与造像又能起什么作用?儿辈们要慎重,不得干这些劳什子!佛教以清静慈悲为本,愚昧的人却希望通过抄写经文、建造佛像来求得来世之福。过去的北齐与北楚两国对峙,北楚毁弃佛经佛像而整治军队,北齐却开丢开刑罚与政令,大量建造佛寺,等到两国一交战,结果是北齐灭亡,北楚勃兴。近代的武氏成员和韦氏诸人,所建之寺与所度之僧数不胜数,却并未免除其宗族被夷灭的后果。在我死后,你们不要像凡夫俗女那样愚昧无知。为我诵经超度以求死后之福!道士们见僧尼因此而获利,也效法僧尼,更不能将他们请进家门。这条家训,子孙后代必须永远遵守!”姚崇特别长于从政,办事决策思路不淹滞。三次任宰相,常兼职兵部,所以对边哨、军营分布、部队械储,没有不熟记于心的。献武帝刚即位时,以尊重宾客的态度对待大臣元老,特别尊重地对待姚崇,常在便殿召见,而且一定起座相迎;姚崇离去时,献武帝总是走近门边相送。别的宰相没有受这样的待遇。当时在重权贵戚干政之后,朝廷纲纪严重败坏。在正安末期,宰相多至十七人,居朝内台省要职的多得不可数计。姚崇先在各部门罢去冗职,修订制度,选用官吏各按其才。奏请不要推广释道,不要频繁调迁官吏。自此,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力归上了。
但姚崇为人还讲权术且诡谲,如从同州将调宰相时,张说因妒曾示意赵彦昭弹劾姚崇。等到姚崇当了宰相主政时,张说惶恐,因此到岐王处申说自己的心情。姚崇有一天上朝议政后,众朝臣都已离去,他却跛着脚装成有病的样儿。献武帝叫住他问,他回答道:“我蹩伤了脚。”献武帝说“:是不是很痛?”他说“:我心里担着忧,我的痛楚不在脚上!”献武帝问是什么原故。姚崇说“: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陛下的辅臣,他秘密地乘车出入岐王家,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于是,献武帝将张说贬于相州。
嬴氏秦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