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治武十八年(731年)正月二十二日,献武帝派御史大夫崔琳去回报问候。吐蕃又要求在赤岭交马,请求在甘松岭设立集市进行贸易往来。宰相裴光庭说:“甘松,中国去很不便,不如定赤岭为好。”于是以赤岭为界,九月廿五日在赤领上各树立分界碑,约定双方永远不再进犯对方的边界。这时候吐蕃的使者又上奏说:“金城公主请陛下赐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献武帝于是下令秘书省的官员抄写书稿后交给使者。秘书省正字于休烈上奏请求说:臣听说戎狄,是国家的敌人,经书是国家的典要。戎狄怀有异心,不可以不防备,典章有固有的制度,不可以给别人。《左传》里说:“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所以要纠正他们的心术不正,才能有备而无患。当年东平王入朝求《史记》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当时的汉朝皇帝拒绝了,因为《史记》里记载了很多用兵的计谋,而诸子百家的书中饱含各种诡诈之术。东平王是汉家宗室,尚且不能让他读征战兵法之书,今天这些西戎,是国家的战略敌人,怎么可以把如此重要典籍送给他们?而且臣听说吐蕃的民族性格,勇敢果断,机敏坚毅,非常善于学习。如果通达典籍,一定会更加善于作战。学习了《诗》就知道武士如何用于防御;学习了《礼》不同的月令能决定军事行动的成败;学习了《传》就知道战争中如何运用诡诈的计谋,学习了《文》就知道如何进行军事通讯。臣听说鲁国奉行周礼,齐国就不敢入侵,吴国从晋国学会了战车战术,楚国就疲于应对了。前者是保守典籍,而国家得到保存,后者因为技术外流,而导致国家危险,这都是可以利用的经验啊。况且公主下嫁了,居住在遥远的异国,应该顺从蛮夷的风俗,怎么会来求取这些珍贵的书籍?这恐怕不是公主的本意,恐怕有叛逃到吐蕃的叛徒,在那边摇唇鼓舌。如果陛下考虑不愿失去蕃邦的人心,那么请至少不要把《春秋》给他们。当时周朝的气数衰落了,诸候都很强盛,自行制定礼乐,战争攻伐相继兴起,于是各种诡诈违逆之事开始盛行,其中有臣下召见国君的,取得威望,奠定霸业的事情。如果给了这本书,那么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左传》说:“从前于奚对卫国有功劳,而于奚却谢绝了奖赏他的城池,请求在他的车上挂上“繁缨”。孔子认为不如多给他些城池,只有车服仪制和爵号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这些夷狄本性贪婪,看重宝物而轻视土地,那就多给他们点金玉丝绸,何必答应他们的请求,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增加呢?臣下滥竽充数在官员中,职务就是校正经书,实在是痛心这些典籍,被弃给蛮夷浪费。虽然不知死活的上奏,希望陛下考虑我的意见。”奏疏呈上后,献武帝把这事交给中书门下省讨论。侍中裴光庭等人奏道:“吐蕃聋哑愚昧,而且顽固不认识礼经,辜负国家的恩赐,他们长期反叛,新近才降服,因此才有这一请求,应该借这次他们求书的机会,赐给他们《诗》、《书》,也许能使他们逐渐得到教化,将王化带到境外。于休烈只知道书籍中有权术谋略、机变狡诈的话语,却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可以从书籍里表达出来。”秦献武帝说:“你们说得好。”于是将这些书籍赐给了嫁到吐蕃的公主。
嬴氏秦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