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分封诸侯
周宣王时期延续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国降服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谢邑(今河南南阳)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将王舅申伯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周宣王还亲自前往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为申伯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吕国也在同时被周宣王改封于申国以西。周宣王还封韩侯于韩城(今山西河津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作为镇抚北方的军事重镇。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 [26] 此外,周宣王还封仲山甫于樊(今陕西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建立杨国。
其他措施
周宣王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天子威信。周宣王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周宣王还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
经济
周宣王时期,基于井田私有化现象的出现,从而采取了“不籍千亩”、“料民太原”等变革经济制度诸举措。
不籍千亩:“修籍”即由天子与诸侯于每年民间春耕开始前在“籍田”上举行亲耕之礼的重要制度,天子之田千亩。可周宣王即位后却采取了“不修籍于千亩”的措施,断然摒弃了“修籍”这一传统农业经济制度。当时,虢文公虽曾极力进行劝谏,但宣王不听。周宣王时“修籍”制度存在的社会前提条件即井田制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因此周宣王摒弃“修籍”制度,被认为是大胆变革农业经济制度的行动。
料民太原:周宣王时,戎狄被西周军队打败,“太原”地方归西周所有。继而,西周之民逐渐逃亡到“太原”地方,并从事农耕生产。由于当时的井田已经出现了私有化现象,因此,逃离井田羁绊之“民”,在“太原”地方不再采用井田制度,而西周王朝也未能将井田制度推广到那里。周宣王前往太原“料民”,其意实际上主要是顺应时势变化,亲自查看逃亡于“太原”这一新开拓地区奴隶与“民”生产状况,核查、登记户口,以及调查他们有无承担赋税的能力等,以便改革赋税制度,进而解决西周王室财政困难,中兴西周王朝。 [48]
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司马迁《史记》:“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27]
董仲舒:“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28]
桑弘羊:“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 [29]
桓谭:“昔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于是宣王中兴,仅得复其侵地。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敢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汉兴,高祖见围于平城。吕后时为不轨之言。文帝时匈奴大入,烽火堠骑,至雍甘泉。景、武之间,兵出数困,卒不能禽制。即与之结和亲,然后边甬得安,中国以宁。” [30]
东汉后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