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湖北出版了一部奇书——《黑暗传》。就是这部《黑暗传》,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史诗。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黑暗传》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暗传》是大秦岭巴山一带,千年流传的歌谣唱本、神话故事的汇集。它以文字整理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了代代口耳相传的创世纪的神话。天体之初,一片“混沌”,黑暗之中,长出了露水珠。“浪荡子”吞下了这滴露水珠,其尸体五分。从此,世间有了实体,有了海洋,浮现出“昆仑山”。昆仑山流出血水,血水化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之间,金石、草木、禽兽,幻化为各路大神。大神们互相争斗,争来斗去,天昏地暗。就在这时,爆发滔天洪水,前来淹没罪恶。在洪水中,黄龙与黑龙缠斗,在吴天圣母帮助下,黄龙击败了黑龙。于是,黄龙感恩,诞下一枚龙蛋相谢,吴天圣母吞下了龙蛋。洪水中浮现出五条巨龙,捧出一个宝葫芦。吴天圣母打开葫芦,里面竟是兄妹二人:伏羲和女娲。吴天圣母劝其成婚,并生下了各路创世神。从此,有血有肉的人类诞生了……也因此,伏羲、女娲,是“龙的传人”,也是开启华夏民族香火的亚当、夏娃……
在《黑暗传》传说故事发生地不远处,安康市平利县是“女娲故里”,在县城建有女娲广场,在县域西北有一座山,称之女娲山,古时称中皇山。在女娲山上,曾经有女娲庙。如今,女娲庙已是历史遗迹,可供游人揽胜。据传说,这里曾是女娲氏的治所,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山海拔984米,覆盖红松,四季葱郁。登上女娲山,可观日出,觅云海,浮想大千世界,遥想当年伏羲女娲创世纪的波澜壮阔……与平利县毗邻,十堰市竹山县也有一处女娲山。相传,这里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如今,女娲山风景区内,大小22座山峰仰首相望,女娲祭坛就坐落在主峰上。

大秦岭东部余脉,在河南嵩山,有一列山脉,古称浮戏山,今称伏羲山。伏羲山布展在新密、登封、巩义、荥县五县市交界地带,素有“鸡鸣五县”的说法。伏羲山东西绵延50余公里,主峰五指岭,海拔1084米。因传说伏羲曾在此教民蚕丝、创画八卦而得名。在伏羲山核心区域,有“伏羲大峡谷”,如今已是游人熙攘的国家4A级景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伏羲山西北的不远处,便是洛河与黄河交汇地带,也是“河图洛书”的出处。传说,河图洛书指引伏羲演绎出阴阳八卦。在晋代,这里即建有龙马负图寺,又称河图寺、龙马寺、浮图寺。乾隆时,称之伏羲庙,是专门祭祀伏羲氏的场所。在洛河流域,流传着伏羲女儿宓妃降临人间的凄婉而美丽的传说。宓妃迷恋洛河的美丽景色,于是,加入了有洛氏族群,并向有洛氏传授结网捕鱼,狩猎放牧技术。后来,宓妃经受万般磨难,终得后羿解救。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以宓妃故事为原型,著作了《洛神赋》。

大秦岭一带,伏羲、女娲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果,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伏羲山、女娲山就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山头,一个山脉,而是连成一大片,整整一座大秦岭。伏羲山向西延伸,山连山,峰连峰,一直延续至青藏高原,延续至黄河,延续至昆仑山。女娲山向东西扩展,即是大巴山和大岷山。以白龙江-汉江一线划界,北部的大秦岭即是伏羲山,南部的大秦岭即是女娲山。如此一来,大秦岭即是伏羲山与女娲山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大秦岭由伏羲山与女娲山合体而成,如日月同辉,珠联璧合一般。在这个意义上,大秦岭也可以称作“璧合山”。

由此,联想到《黑暗传》中的“滔天洪水”,这“洪水”似乎就是滚滚长江水、滚滚黄河水、滚滚汉水与渭水……由此,联想到《黑暗传》中流出血水的“昆仑山”,这“昆仑山”即是大秦岭……由此,联想到《黑暗传》中的“五条巨龙”捧出的“宝葫芦”,在陶器出现以前,来自大自然的葫芦,就是天下最好的容器……由此,再联想到“宝葫芦”中的“兄妹”,这“兄妹”就是伏羲、女娲,就是伏羲山、女娲山……就是伏羲山与女娲山合璧的大秦岭……由此,联想到《黑暗传》中“帮助黄龙而战”,又劝“兄妹成婚”的“吴天圣母”,这“圣母”即是伏羲氏、女娲氏的母亲,也是中华民族的圣母——华胥氏。这,不是一般的浪漫故事,而是中华民族创世纪的壮丽史诗……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皆列炎黄二帝之先,是采集狩猎时代的中华始祖。大秦岭与黄河、长江组合而成的“一山两河”地带,因具有极高的初级生态生产力和优越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而成为采集狩猎时代人类活动的天堂……继而,也成为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在关中腹地,大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灞河流域,自古就有“华胥故里”的传说。这里,也是110万年前,蓝田猿人活动的区域。灞河右岸,灞渭之间,骊山峰顶,有一庙宇,称仁宗庙,也称人祖庙。在秦代,称之始皇祠。东汉《三秦记》:“骊山巅有始皇祠”。在汉代,也称之汉露台、露台词。《旧唐书》:“露台祠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始皇祠也。”《西安通览.仁宗庙》注:“秦汉以前,所谓始皇是指伏羲、女娲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元代《类编长安志》:“骊山绝顶始皇祠,俗名人祖。”古匾“人祖庙”,至今犹存。在人祖庙周围,亦分布有神秘而奇异的景观:拜天地石、神龟石、磨盘石、伏羲创八卦、女娲补天。
圭、卦、邽(郌)三个字,潜藏着古老的伏羲文化密码,也是中华文化的元密码。圭、卦皆是伏羲所创,以“圭”为基础发明了“卦”。《易》也称羲经,伏羲画八卦,文王至卦辞。公元前688年,秦武公置邽(郌)县(今清水)。秦合六国后,以邽邑置上邽县(今清水),在今临渭北置下邽县。天水,因古有邽县(清水)、成纪(今秦安)之名,向来被认为是“羲皇故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记述:“太昊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自古以来,这里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秦汉以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天水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清光绪十一年第九次重修后,其规模宏大,原占地达1.3万平方米,现仅存0.66万平方米。1992年,江泽民在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在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有一山脉,称卦台山,又名画卦台。明代胡缵宗《卦台山记》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相传这里是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的地方。卦台山翠拥庙阁,渭水环流,钟灵毓秀,气象不凡。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S”形渭河将椭圆形三阳川“一分为二”,俨然是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联想到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联想到圭、卦、邽蕴藏的文化密码,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羲皇故里”……
对于中华民族,伏羲居功甚伟。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皆有所及。《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太昊伏羲是“继天而王”,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司马迁著《史记》,从黄帝写起,并没有为伏羲立传。但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其实,这也是在肯定伏羲的文化贡献。至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已经突破《史记》局限,将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古今人表》也将伏羲列在炎黄二帝之前,从而确立了太昊伏羲“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人文地位。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上起三皇,下迄汉魏。论述三皇时,首列伏羲,次为女娲、炎帝。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肇始者。可见,中华文化基因始自伏羲。
自古以来,人们就确定秦岭是中华龙脉,中华龙脉之“中龙”、“干龙”。而龙文化的源头即在伏羲,也就是说,中国龙图腾,与伏羲氏的业绩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七八千年前,伏羲部族兴起,兼合天下。经整合后,伏羲部落联盟即以龙为图腾。《左传》:“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路史》:“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百师服,皆以龙名。”《史记·补三皇本纪》:“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竹书记年》:“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纲鉴易知录》:伏羲氏“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有资料进一步指出,太昊伏羲氏统领中华九大部落,这也是中国分九州的历史渊源。在结盟之前,九部各自有自己的图腾,如蟒蛇、雄鹿、老虎、鳄鱼、巨蜥、苍鹰、红鲤、白鲨等,伏羲本部图腾即是蟒蛇。在结盟之后,以伏羲部蟒蛇图腾为主干,将其他部落图腾元素结合在一起,选用了鳄鱼图腾的头,雄鹿图腾的角,老虎图腾的眼,巨蜥图腾的腿,苍鹰图腾的爪,红鲤图腾的鳞,白鲨图腾的尾,长须鲸图腾的须,创造出一个兼容各方的新图腾——龙。可见,从一开始,龙图腾即是各部落整合的一个结果,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象征。毫无疑问,龙,并不是世间“俗物”,而是人文“圣物”。“龍”字,在甲骨文、籀体字中,即是龙图腾的象形。有学者据文字象形分析判断,“龍”是电闪雷鸣时的象形。“龍”字的左边,是一个夸张的“音”字,乃雷鸣之音。“龍”字的右边,描绘的弯曲之形,乃是闪电之相。风雨来临,乌云汹涌,电闪雷鸣,有伸有曲,这便是“龍”。在中国文化中,“龍”的象形,可以说是至高无上,无可匹敌。

龙图腾是众多部落图腾诸元素的结合体。闻一多《诗与神话•伏羲考》:“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的一种综合体。”李泽厚《美的历程》:“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图腾不断融合其他图腾元素,逐渐演变而为一种臆想中的龙图腾。”王东《中国龙的新发现》:龙,源于图腾又超越图腾,是文化创造,也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

非常遗憾,人们没能在大地湾遗址发现“龙”的影子。然而,在距今7150余年的宝鸡北首岭遗址,人们惊喜的发现,在彩陶细颈瓶上绘有“龙纹”。在目前已知中,这是秦岭一带最早的龙的象形。龙的象形、概念和内涵,也在与日俱增,与时俱进,逐步得到深化,得到升华,以至于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明能暗、能起能卧、擅爬会游、弯转曲折、善于变化、能量巨大、上天可飞、入水可藏。在中华知识宝库中,龙,是沟通天地的吉祥瑞兽。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包容四海,吐纳百川。龙,中华民族精神符号、文化标志,维系中华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发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正因为如此,龙图腾一经诞生,就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烙下最深刻的印记,就被视为中华民族最神圣之宝物。

大秦岭与黄河、长江组合而成的“一山两河”,是中国地理的心脏地带,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所在,也是华夏民族的本部所在。由伏羲女娲开启的民族香火,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如今,13亿中国人,尽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进入新时代,龙,依然是中华民族最神圣的图腾符号。然而,我们是进化论者,无神论者,不大相信神秘不经之说。但是,我们相信,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由此向上追溯,伏羲、女娲是中华创世纪的始祖。在我们的骨子里,在中华文化的深处,不大相信有“山神”的说法。但是,我们对始祖开创的伟业,充满无限的崇敬!每每于此,我们对大秦岭的敬意,就会油然而生!如果大山里真有山神的话,那么大秦岭的山神,一定就是中华始祖,一定就是伏羲,是女娲……
直播:开局为秦始皇正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