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会丢掉古代文化,但却不会丢掉日本。日本精神是什么,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去论说。那些需要说明的精神不会创造出日本,而日本精神也不需要靠解释说明。只要日本人的生活是健康的,那么日本就是健康的。短小的罗圈腿套上了西裤,穿着西装,急匆匆地走着,跳着交际舞,扔掉榻榻米,装模作样地仰坐在廉价的桌椅上。在欧美人的眼中这些真是滑稽至极,但我们自己却为其便利而感到满足,这二者之间毫无关联。他们的眼光带着怜悯和取笑,我们却是要生活下去,双方的立场根本不同。只要我们的生活立足于正当需求,那他们的怜悯取笑就是极为肤浅的。短小的罗圈腿穿着西裤急匆匆地走着,如果是觉得这景象滑稽而笑,那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自己不应拘泥于这样的细节,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那么取笑者倒也不见得就有多聪明了。
城址在山坡上,边上围有壕沟,坡上坡下全都是爆破的瓦砾,干涸的壕沟中也是,层层重叠堆在一起。一片苍茫的废墟,一草一木都未能留下,连流浪狗的影子都看不见。四周立起了临时板墙,还拉上了一圈铁丝网状的东西,稍远处还有岗亭。但我们从丹波千里迢迢(其实并不远)坐着摇摇晃晃的火车过来,不达目的岂可罢休。我们翻过铁丝网,闯入王仁三郎的梦断之处。站在山顶上,龟冈城和丹波群山环绕间的小小平原尽收眼底。雪越下越大,在废墟的瓦砾上累积起来。像样的东西在爆破之前就被没收了,影迹全无,只在山顶的瓦砾堆里看到些带金线花纹的砖瓦,酒桶大小的石像头滚落在台阶上。山腰处有很多小房间,估计之前是侍奉王仁三郎那三十多个小妾住的地方,那附近的里院中还残存着一些景致,也有几尊石像碎在地上。总之,一切砸得都不能再仔细了。
自古以来寺院建筑样式都是彰显孤独思想的,真宗的寺庙(京都的东西两大本愿寺)却要直接借这古有样式来彰显他们肯定世俗生活的自家思想,结果搞得很不和谐,非常庸俗。让本就庸俗的东西更庸俗并不难,关键是要庸俗得有特点、有个性。
京都这个地方遍地都是寺庙,遍地是名胜古迹,每走两三条街就会遇到大的寺庙或神社。如果要逗留一周左右,还是不要设定目的地为好,随便信步而行即可。看似很有来头的景点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感兴趣可以去问问叫什么名字,仔细观赏。因为街道比较窄,即使都走个遍也不会很累。我时常就那样溜达,从深草走到醍醐,走到小野乡间,还走过通往山科的山路。在市区的话,那些街道不管怎么走都不用担心会迷路,有一次我从伏见出发,傍晚时竟走到了北野天神大人那里,真是诚惶诚恐。我上街的时候,或者是为寻求快乐,或者是为寻求孤独,二者必居其一。寺庙区可谓非常适合这样漫步,比起在繁华街道上东张西望忙着躲避各种车辆,还是这里更为稳妥可靠。
日本的园林未必都是在模仿自然,而是试图把南画等所表现的孤独思想和精神在现实中用园林表现出来。茶室建筑等(寺院建筑也是同理)园林,可以说是思想的表现,并非模仿自然,而是创造自然。园林受制于建筑用地的宽窄,这和绘画受制于画布大小是同一个道理。
但是,当想到浩瀚大海的孤独、沙漠的孤独、森林和平原的孤独时就不得不承认,所谓园林的孤独,不管设计何等曲折,终究是雕虫小技,没什么大不了的。
散装书摘与文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