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汐颜今日科普:历史
-----------------------------------------------------
科普君: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科普君: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科普君:中文名:历史;外文名:History;简称:史;类别:文化 轨迹;拼音:lìshǐ。
-----------------------------------------------------
科普君: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一般也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科普君: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
科普君: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科普君: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所说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说的意思是历史只存在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思想认识之中); ***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科普君: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今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科普君:史书:史书共分为七种类型: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例如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5)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例如西汉刘向整理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7)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科普君: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
科普君: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考古学:通过实物分析鉴定和研究历史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学科
考古学: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心理史学: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激励作用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古代天文学:对太空的观察,计算星象
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等提供借鉴
(1)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 亚洲史 、欧洲史、 非洲史 、 大洋洲历史 、 美洲历史、中国历史等
(2)按时代分:史前史、 古代史、近代史、 现代史等
(3)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史学史艺术史 、 电影史 、美术史 、建筑史、 广告史、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经济史、农业史、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医学史、交通史等
(4)按种类分:人类历史、动物历史、植物历史、地球历史等
(5)按研究对象分:个人历史(即传记)、画家历史、国王历史等
(6)按历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传说、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之乱;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之乱;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之乱;元一统,明清继之,民之乱,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
2、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眈眈。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3、胜者王侯败者贼。
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4、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6、地域环境左右命运,西强东弱,北强南弱。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河南、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据势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这一点也很清楚,秦打败六国完成统一,隋打败南陈完成统一,宋打败南唐完成统一,元消灭南宋完成统一,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完成统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势力统一南方。从地理形势来看,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据高临下,自然对南方形成压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发展才能得于较好经济条件,所以会激起统治者的进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强臣弱;朝代之中,君强臣强,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汉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杰;汉之中,君有光武,臣为邓禹、寇恂之流;汉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8、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发展.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定律.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始终都是我们防御的重点方向。从秦国建长城以抗强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我们防御的重点。同时,我们由于受到北方强敌的压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当北方的强敌暂时不对我构成威胁,但向南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
汐颜科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