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区,秦景昭帝下诏,任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碛口贮藏储粮,凡来此地归附的西突厥人都均予赈给。又让使者四处招抚,道路相望,远近不绝。李大亮上言说:“想要招怀远方的君主,就必须首先安抚近方。中原犹如树根,四夷好似枝叶,损耗中原而去救济四夷,犹如损害树根去增益枝叶。想以此求得久安,从未有过。自古以来英明的帝王,都是用信义教化中国,用权威驾驭夷狄。所以《春秋》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自从陛下君临海内以来,重视巩固根本,百姓安逸,兵马强盛。九州一旦殷富,四夷自然臣服。如今招抚迎纳突厥,虽然他们也入朝受封,臣的愚见却觉得,光见到劳民伤财,却没见到有什么好处。河西的百姓,因为积年为了防御蕃夷,导致州县萧条,人口稀少,加上隋末的大乱,损耗尤其严重。突厥未平之前,尚不能安心从业。自从突厥衰弱以来,才开始得到耕耘收获的机会。如今又为此投入巨大劳役,叫百姓无法承担这一重负。臣觉得不如暂且取消招抚他们的政策。而且称作荒服的人们,通常只让他们臣服而不用他们内附。所以周室喜欢外攘狄戎,最终延续了七百年的国运。秦王轻易发动内战和绥靖胡人,结果四十载就败亡绝灭。汉文帝养兵静守,天下安宁丰盛。汉武帝扬威远夷,雄才大略,最终导致国力虚耗。虽然晚年开始后悔,却已追悔不及。至于本朝,早年得到伊吾,接着兼并了鄯善,然而得到之后,付出的劳役和费用日甚一日,以致国库空虚,最终只有害处,没有利益。臣考查了古代的秦汉和近代的本朝,都是因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戎狄上头,最终导致国家的疲弊。伊吾虽已臣服内附,但远在蕃碛,百姓既不是华人,地方也都是沙漠。那里的人们或许自立君长。如果他们愿意称臣内附,朝廷可以怀柔接纳,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作为中国的藩臣和屏障。这样做等于是施舍空虚的恩惠,而收取实际的利益。近来突厥人倾国入朝,朝廷既然不能都把他们送到江淮一带,改变他们的习俗,那么就不得不将他们安置在离京师不远的内地。这虽然是宽大仁慈的大义,却不是久安之计。每次见到一人归降,就赐给五匹布帛和一领衣袍,酋帅也都授以大官,俸禄优厚,地位尊贵,按理要花费巨大钱财。用中国的货币和布帛,去供给那些积恶的凶虏,而且他们人数众多,的确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
嬴氏秦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