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当浮一大白。”
商全想了想道:
“不过,一个学子如何能写出这饱经沧桑的诗篇来呢?”
旁边有人回应:
“兴许是屡考不中,以诗铭志吧!”
“不过谁是董大,难不成还有第一首?”
弥尚道。
这首《别董大二首》的出现,就像是一群土鸡群里混进了一只金凤凰,格外珍贵,满屋的阅卷官不停的传阅,不停的点评。
“咳咳。”
门外传来用力的咳嗽声,头发花白的东阁大学士白学博背负双手,战立门口。
“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随后招招手,阅卷官心领神会,恭敬的递上卷子。
任谁都能看出这是一首好诗,一首令人振奋的好诗。
白学博道:
“此子绝对大才,若是策论和经议都是上佳,本官必点他为会元!”
随后看到卷子上的名字
苏平安。
似乎有点熟悉,左都御史弥尚一拍桌子:
“这不是大理寺侍卿苏沐的堂弟吗?”
“侍卿苏沐,就是那个破了徐州郡主案,和春闺太子案的那个侍卿苏沐?”
“听说此人办案一绝啊,几个大案用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
白学博冷哼哼一声:
“没有些本事如何能在二十一岁当上大理寺侍卿?”
一群人酸酸的看着对方,一个朝堂之上地位显赫,一个学术领域拔尖,这苏家当真是要崛起了。
有人叹息道:
“可惜啊,苏沐是个孤臣,和上一任大理寺侍卿一样……”
“是个孤臣。”
白学博想了想,随即吩咐众人道:
“不管如何,苏平安又不是苏沐,在我们这里他只是个学子,来人,将苏平安其他的卷子一并拿过来。”
很快有阅卷官拿着另外两份试卷走了过来,白学博接住,仔细观察。
不一会叹息一声:
“策论是上佳,经议这一块,害,可惜了只能做个探花。”
有人附和道:
“探花也不错了。”
“说的也对。”
二日后
京城大街,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
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突然一个良驹飞奔而过,马上的男子身上十字披红,帽上插花,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看到都会喊上一句:
“探花郎来了!”
每当成绩确定之后,就会由一位新科进士去京城各大名园采花,有多少中第就采多少花,称为采花郎。
人们纷纷议论起来。
“今年只有十一朵花啊?”
“可不是么,比往年少了好几个。”
“你们是不知道,这考题是一年比一年难啊……”
那位采花郎采完花之后,对着人们拱手一番,扬长而去:
“诸位,恭喜恭喜,在下先行一步。”
人们也高兴的回应他:
“恭喜啊。”
“恭喜恭喜……”
大理寺执行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