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帝”,都是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但“帝”同时也指上帝。殷人认为商王死后可以“升天配帝”,商王祭祀先祖时对其先王也称为“帝”, [139] 他们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嫡系子孙, [38] 借助“上帝”与人间“下帝”的配合,便利自己的统治。 [139]
关于辛字,郑玄认为是纣王之名。 [4] 后世学界对于此类出现在商王名号中末尾的天干(“日名” [144] ),存在生日、庙主、祭名、死日等多种说法。 [145]
关于“纣”,有“谥号”(蔡邕、 [146] 高诱 [147] 、裴骃《史记集解》 [95] [148] )、“先号后谥”(生前作为称号而死后作为谥号,如杜佑《通典》 [149] )、“生前称号”等多种说法。据研究,商人没有标准意义上的谥号制度,《左传》中宋国大夫无谥号,被解释为是继承殷商制度的表现; [150] 当代学术界讨论的可能与谥号存在关联的商王尊号,主要是卜辞中的“文”、“武”(例如“武丁”、“文武帝”)等 [151] 以及日名 [144] ,也并不涉及“纣”。郑玄、孔颖达持生前称号的观点,即帝辛有“受”或“受德”之名,二者与“纣”声音相近,发生转化,而“纣”本来也没有不好的含义,只是后人因帝辛恶行而附会字意,使之带有贬义。 [4] 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说法。 [5]
在位时间
关于帝辛的在位时间,《帝王世纪》和《皇极经世书》均作三十二年(从帝乙去世次年起算), [98] [152] 《今本竹书纪年》声称为五十二年。 [195] 此外,还有在位六十三年 [153] 等的说法。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牧野之战定在前1046年1月20日,从而确定了帝辛末年。至于帝辛早年,该工程通过青铜器排出帝辛元祀至十一祀祀谱,并认为帝辛二祀的正月初一应为丙辰 [154] 或庚巳,进而结合岁首和月首的可能情况,认为帝辛元年有前1085年、前1080年、前1075年、前1060年等可能。而该工程所确认的收入帝辛祀谱的青铜器中,纪年最靠后的(宰椃角)为二十五祀,两相对照,结合牧野之战的时间,帝辛元年以前1075年最有可能(帝乙于前1076年去世,该年仍按帝乙纪年 [155] )。这样,该工程专家组认为,帝辛在位按所占公历年(前1075年-前1046年)计算,共三十年。 [6] 不过,仍有不同意见存在。 [156]
罪行虚实
《尚书·牧誓》记载了周武王对帝辛的指控,包括听信妇人的话而对祖宗的祭祀不问、轻视并遗弃同祖的兄弟不用而只重用四方重罪逃亡的人、对百姓暴虐无道等。 [158] 而随着时间推移,文献中记载的纣王的罪行越来越丰富、具体。这些罪行,引起后世部分学者的质疑与反驳。
想象附会说
有观点认为,帝辛的罪行中有很多想象、附会的因素,并且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先秦时,子贡已怀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作为失败者而被强加的。 [90] 孟子尽管批判纣王为“一夫”,但认为帝辛在位时尚有贤人辅佐和善治遗风,因此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 [93]
宋人罗泌在《路史》中比较了史书中桀纣二君的事迹,认为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会的因素;又梳理各类文献,认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况。他最后说:“故凡言桀纣之事者,吾不敢尽信也。” [159] 朱熹注《孟子》,也称帝辛时仍有善政。
东汉后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