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总体情况
传世文献中有关于帝辛在黎地和渭水一带举行军事演习 [69-70] 、讨伐有苏氏 [71] [195] 、征讨东夷 [72] [73] 等军事行动的记载。甲骨文和金文所反映的,则有帝辛东征“夷方”(旧释“人方”)的史实。例如“十五祀王来征夷方” [24] 、“伐夷方无敄”(一说即属于十祀征夷方)等, [23] 而以“帝辛十祀征夷方”为著名。
十祀征夷方
关于“十祀征夷方”的出征时间,李学勤判断,帝辛“九祀二月”时已有夷方大出侵犯的迹象,商王朝开始准备,十祀九月正式出征,该祀十二月为战事第一阶段,而十一祀正月为第二阶段。 [74] 《商代史》统计的时间则为250日。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战事只是一部分,此外也包括相当多的巡狩活动。 [75]
关于出征的主要区域,主要有山东和淮水流域两种说法。(另有陕西渭水流域说,但可信度相对较低 [76] )
山东说以李学勤为代表。他结合青铜器铭文,考证出征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潍坊; [77] 此外,他认为这次出征是在夷方侵犯商的迹象显现后着手发动的, [74] 亦即带有防御性。另有学者结合鲁北出土的盔形器等考古资料,提出帝辛的行动目的是控制该地包括海盐在内的丰富资源。 [78] 也有学者指出,此类军事活动与将东夷纳入商王朝文化圈、满足帝辛的征服欲有关。***、陈梦家、陈秉新等人则认为,本次征讨的夷方应在淮水流域(今安徽一带)而非山东;董作宾曾认为伐夷方所至之地可考的都在山东,但后来也将征夷方的终点排在淮水之南。《商代史》综合考古资料,也持这种观点。 [23] 关于其目的,有观点认为除帝辛满足自己欲望的需要外,也与获取南方铜矿资源以及纳贡与俘虏有关。 [79]
征讨战果
***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帝辛承继了帝乙的战功,最终平定了夷方(据叔向语 [72] ),并获得大批俘虏(据苌弘所引《大誓》 [80] ),这些战争有其掠夺性的一面,但同时对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的传播(郭氏主张帝辛所征夷方位于南方淮水流域一带)以及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也都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中国史稿》也承认这些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8]
当代出版的《商代史》等论著认为,总体看,帝乙、帝辛时期战争频仍,商虽大多取得了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给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3] 也透支了殷商的国力,并造成国内空虚,给武王征商留下可乘之隙, [75] 埋下了商王朝灭亡的种子。 [23]
另据卢中阳等学者的观点,商政权“王畿”的控制范围是相对有限的,且其与属邦之间尚有广大的“无主荒地”乃至众多敌对方国相隔,使商的领土呈现点状分布的特征。帝辛的统治并未改变此种局面。而以此确定的王畿范围,也可与牧野之战的爆发地点及其与帝辛统治核心区的关系相应。
东汉后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